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chuàng)丨首發(fā)于頭條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某次,在熟人店里喝茶。有位新朋友,帶了泡據(jù)說是碳香工藝的正巖肉桂,過來分享。剛將茶亮在桌面。那位開店的熟人,斟酌一番后,開腔道?!拔矣幸痪湓挘恢?dāng)講不當(dāng)講?!卑パ剑@話一聽就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chuàng)
丨首發(fā)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某次,在熟人店里喝茶。
有位新朋友,帶了泡據(jù)說是碳香工藝的正巖肉桂,過來分享。
剛將茶亮在桌面。
那位開店的熟人,斟酌一番后,開腔道。
“我有一句話,不知當(dāng)講不當(dāng)講?!?/p>
哎呀,這話一聽就讓人著急。
有話直說嘛。
快快講!
于是,那位開店經(jīng)營多年的熟人,清了清嗓。
向那位新朋友直言,你帶來的這泡肉桂,不像正巖的。
“什么,茶還沒喝,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聞言,那位新朋友也是一臉郁悶。
緊接著,那位熟人分享了一番他的見解。
主要是,那泡茶的包裝檔次太差。
尤其是泡袋,摸著手感只有薄薄一層。
以他多年賣茶銷售的經(jīng)驗看,這層薄塑料泡袋,明顯是包裝店里最便宜的那檔。
最早他剛?cè)胄袝r,這種貨色的泡袋,只要幾塊錢就能批發(fā)到一沓。
但正巖好茶,不會貿(mào)然裝進這么low的包裝里。
且不說,佛靠金裝,人靠衣裝,茶靠包裝。
單論這材料,極薄的一層,密封防潮性方面實在夠嗆。
并且,這種便宜的塑料泡袋,還經(jīng)常會有“臭塑料味”。
所以,但凡識貨的同行,都不會將好茶裝進這樣的泡袋內(nèi)。
除非說,對方根本不懂茶!
《2》
聽完這番指教。
那位新朋友也是一臉尷尬,表示說,自己不大懂巖茶。
茶呢,是朋友送給自己的。
剛好有機會,就拿來一起試試。
此時,聽完兩人的對話過程,麻花給那位新朋友疏導(dǎo)。
還真別說,那位開店多年的熟人,眼光毒辣,分析得很有道理。
但麻花另有留意細節(jié)。
即,那泡肉桂的包裝袋上,印有“碳香工藝”等字眼。
講真的,這一看就是“外四路”,跟正巖茶不搭邊。
因為混跡巖茶圈多年,還真沒聽過,天心村內(nèi)有人專攻這塊的。
這個概念噱頭,實在是不倫不類。
并且,還讓人有不好的聯(lián)想。
腦海間一瞬就想到,那句巖茶圈內(nèi)的麻辣點評——“一火遮百丑!”
這句話的得來,是有典故的。
巖茶市場里,很多普通的外山茶,由于原料平庸,沒有亮點,常年備受冷落。
銷量行情不好。
但另一邊,這樣的“平庸大多數(shù)”,產(chǎn)量還很可觀,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
所以,為了幫助這些滯銷品早日售出。
有的人,會將它們焙成高火(現(xiàn)在行內(nèi)有的說法,是叫病火)。
更有甚者,直接一焙到底,既省材料,又省成本。
這種用低檔原料加工成高火的茶,內(nèi)質(zhì)平平,湯感普遍很薄。
但因為,火功焙得極高,喝起來帶有炭火香味,不少不知內(nèi)情的新手,會誤以為這是滋味濃郁飽滿。
覺得這類茶,風(fēng)味夠刺激、夠霸氣、夠勁道。
于是爽快買單。
不曾想,這種靠盲目焙高火功,獲得的濃郁風(fēng)味,只是假象罷了。
那根本不是,真正的茶香和茶味!
這一切,正是一火遮百丑的由來。
那天在遇到,那位新朋友提供的“碳香工藝”肉桂時。
憑直覺,立馬就讓人猜到,那泡肉桂是不是也是如此?
所謂的“碳香工藝”,只是個美化過的幌子!
《3》
那位新朋友聽完,也表示好奇。
“那這種故意將火功焙高的茶,難道就沒有bug嗎?要如何分辨?”
“我聽人說,巖茶里,只有好茶才耐焙火。這樣的話,似乎跟你今天說的內(nèi)容不大一致?!?/p>
“剛好趁著你們在,我們先開來試試吧。”
于是伸向桌面上的茶剪,動手剪開泡袋,倒出干茶。
將泡袋開口后,湊近去一聞。
嚯,煙熏火燎的,剛打開就能聞到有股嗆鼻的焦味。
看到這一幕,更是讓人肯定。
且不說,這泡正巖肉桂的山場是真是假。
單從焙茶工藝看,能將茶焙成這副模樣的制茶師,多半也是新手菜鳥,做工實在太粗糙!
“看來,你說得沒錯,這泡肉桂的‘火’確實比較大。”
“但巖茶不是要褪火嘛。”
“買茶時,該怎么判斷,這茶是因為新茶沒褪火,還是故意焙高火?”
其實,結(jié)合現(xiàn)實情況看,這根本不難區(qū)分。
《4》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燒烤。
一串剛烤出來的羊肉串,往外冒出的油脂,還在滋滋作響。
此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一口咬下,只會讓人感到很燥。
對應(yīng)過來,就是巖茶未褪火的狀態(tài)。
而一串已經(jīng)烤焦的肉,表皮發(fā)黑,烤成了黑包公。
此時,肉眼看去,就已經(jīng)心知,這不能再喝。
對應(yīng)過來,就是巖茶焙火過頭,焙成焦炭的狀態(tài)。
兩兩對比下,十分好辨認。
再說得直白些,巖茶不論是焙輕火、中火、足火,但凡處于正常焙火程度范圍內(nèi),就不會出現(xiàn)一股類似烤焦的嗆人氣味!
但這種一火遮百丑的“碳香工藝”情況則不同。
聞起來焦味很重,氣息雜亂,略為嗆人。
單是聞干茶,就能得知,其茶香并不清爽、舒緩。
對待這樣的茶,當(dāng)然要多加警惕,盡量繞遠些,不喝為好!
話說到這,再回過頭看。
所謂“越好的茶越耐焙火”,這種說法,實則是太迷惑人。
再怎么看,一款已經(jīng)焙成焦炭的茶,又能好到哪里去!
《5》
買巖茶時,正巖肉桂的真假該如何辨別?
這個問題是很多新手茶客關(guān)心的。
但認真說來,這是一個大課題,三言兩語之內(nèi)說不清。
參考開頭的看包裝檔次鑒茶,這個方法時靈時不靈,萬一碰到舊瓶裝新酒,低端茶用華麗包裝的做法,就得徹底認栽。
而參考“一火遮百丑”的鑒茶故事,又未必能統(tǒng)統(tǒng)適用。
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即便是加工粗糙的劣質(zhì)茶,它們的制茶焙茶手段,也在日新月異。
直接焙成焦炭的狀況,不大常見。
為了有效區(qū)分,還得多關(guān)注其他細節(jié)。
第一,聞茶香是否舒適。
正巖茶,光是茶青成本的價格就不低,各家在制茶時,自然會更舍得下本。
比如,采用更好的無煙果木炭。
好的炭燒起來,雜質(zhì)少,氣息不嗆,不會發(fā)散出一股嗆人的煙味,被干茶吸附入內(nèi)。
為此,品質(zhì)越好,焙茶越精致的正巖肉桂,茶香聞起來自然會更悠長舒緩。
不會出現(xiàn),一打開就是煙熏火燎嗆人的氣息!
第二,分辨茶香是否持久,香氣是否落水?
外行買茶,會看重這款茶夠不夠香,茶香味夠不夠濃。
其實,有經(jīng)驗的老茶客在挑正巖肉桂時,會專挑茶香持久悠揚的。
從干茶香,到掛壁香,到蓋香,到落水香,到葉底香,一路香到底,但茶香又不會過分張揚沖人。
買茶時,不論任何茶,選喝起來香的,遠比聞起來香的,來得更可信賴!
第三,看湯水是否稠滑飽滿?
正巖山場內(nèi),擁有得天獨厚的風(fēng)化巖碎屑滋養(yǎng)。
先天環(huán)境好,茶青內(nèi)質(zhì)足。
產(chǎn)出來的肉桂,自然湯感更飽滿豐沛。
茶湯喝入口,是香滑的,是爽口飽滿的,是回甘明顯的,是沁涼甘潤的。
唯獨不會是寡淡乏味,或者澀口刺激的。
第四,看回味是否持久。
原料普通,工藝平平的巖茶,極少會有回甘回味。
而原料普通,但工藝方面做得再好,也只是略有回甘,很快就會消散。
但山場正,工藝好的正巖肉桂,喝完茶后,嘴巴里能留下內(nèi)容。
飲入數(shù)杯茶湯后,緊閉嘴巴,還能感受到唇齒間的留香,以及回甘生津、喉底沁涼等。
并且,這種舒服的回味,起碼要持續(xù)數(shù)分鐘才會慢慢消散。
第五,看是否耐泡。
尤其是,泡到七沖后,再去分辨。
落水香是否有落下?
漿感是否有落下?
回甘是否有落下?
若是一切都能保持在頭三沖左右的飽滿水準(zhǔn),那么,這泡茶肯定是買值了!
《6》
判斷一款茶的好壞,道理和識人是一樣的。
對待一款陌生的茶,第一步了解的,肯定是外在。
比如,看它的包裝。
比如,看它的價格。
比如,看條索是否勻稱齊整。
如果說,一款茶連表面功夫都不愿做。
包裝看著沒檔次,沒質(zhì)感,“很塑料”。
打開一看,更是能肉眼分辨出不少沒剔除干凈的茶梗。
再加上,這款茶的價格極優(yōu)惠。
不消多說,即便它標(biāo)榜著,自己是正巖茶。
結(jié)合現(xiàn)實行情看,它根本沒有一點可信度。
更多關(guān)于巖茶的知識
最好的肉桂是正巖肉桂嗎?牛欄坑肉桂、馬頭巖肉桂,都是頂尖貨?
從肉桂到“肉桂”,玩壞的肉桂,還能撐起武夷巖茶的一片天嗎?
巖茶圈新套路,玉女峰肉桂、鬼洞肉桂、老叢肉桂,藏著哪些坑?
喝巖茶茶醉?喝巖茶翻江倒海?喝巖茶滿口煙味?村姑陳給你支支招
武夷巖茶新手入門,該選擇喝貴的山場巖茶,還是便宜的口糧巖茶?
原創(chuàng)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guān)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yè)原創(chuàng)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jīng)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chuàng)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