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中,有一場曾提到了園林和詩詞的關系。
那是一道身臨其境題,出題者楊雨老師漫步在蘇州園林中。
題目考的是蘇州滄浪亭的楹聯(lián),“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這副對聯(lián)很有名,即使沒有去過滄浪亭,很多人應該也聽過。
其實,這是一副集句聯(lián),也就是說這兩句是出自不同的兩首詩,“近水遠山皆有情”的上一句原本應該是“綠楊白鷺俱自得”,出自宋代詩人蘇舜欽的《過蘇州》,讀了原詩才知作者有多牛。
東出盤門刮眼明,蕭蕭疏雨更陰晴。
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
萬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羈苦俗人輕。
無窮好景無緣住,旅棹區(qū)區(qū)暮亦行。

蘇舜欽是北宋初年著名詩人,和宋詩的開山祖師梅堯臣齊名。
很多人將其誤當作蘇軾的先祖,其實兩人并沒有關系。
蘇軾出生四川眉山,祖籍河北欒城,而蘇舜欽出生河南開封,祖籍卻是四川梓州。
根據(jù)歷史記載,蘇舜欽在景祐年間高中進士,曾擔任過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等職位。
他是“慶歷新政”的支持者,因此遭到反對革新的御史中丞王拱辰的打擊彈劾,被削籍為民。
離開京師后,他來到了蘇州,買了一塊地,建了一座園林,就是后人所熟知的“滄浪亭”。
他在此處留下了很多文,《初晴游滄浪亭》、《水調(diào)歌頭·滄浪亭》、《滄浪亭記》等等。

而且不只他自己寫,他的好友歐陽修、梅堯臣等人亦有詩歌唱和。
“清風明月本無價”就是出自歐陽修的《滄浪亭》。
所以說,這副對聯(lián)真的是十分巧妙,不僅對仗工整,并且都與滄浪亭息息相關。
再說回這首《過蘇州》,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已不得而知,有人說是早年,也有人說是晚年,但不管作于何時,可以肯定的是詩人對蘇州的風光是十分喜愛且眷戀的,否則他不會選擇在此處,買地建亭,寄情山水,。
那么詩人眼中的蘇州到底有多美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看這首詩。

詩歌首聯(lián)總寫蘇州風光:剛剛下了一場雨,萬物仿佛都被清洗過一樣。走出盤門后,一路向東,明媚的春光撲面而來。
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首句中的“東”字和“刮”字。
這里的“東”,可不僅僅是方位詞,更是為后文的大好春光埋下了伏筆。
這樣的用法在描寫春光的詩詞里可以說是十分常見,像白居易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緊接著的畫面就是被綠楊掩映的白沙堤;還有詩僧志南的“杖藜扶我過橋東”,而后便是楊柳風、杏花雨這樣爛漫的春景。
所以僅一個“東”字便足以啟發(fā)讀者去想象接下來的明媚春光
而“刮”字,看似很俗氣,實際卻將詩人沉醉于春光的那種狀態(tài)寫到了極致,也側(cè)面反映了春色的清新明麗。

再來看頷聯(lián),“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歷來為后人所稱道。
通過這兩句,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畫面:清風吹過,新綠的楊柳像裊娜的少女,婆娑起舞。春水蕩漾,水中的追波戲浪,上下翻飛。
浩渺的湖面宛如一面明鏡,倒映著遠山、綠楊、白鷺,仿佛要將世間所有的美好收攬于其中。
后人為何如此贊賞這兩句呢?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對仗工整,不僅是上下對,還是句中對,音律和諧,畫面靈動。
第二移情手法的運用,表面上,自得和有情的都是景物,實際上這是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轉(zhuǎn)移到了山水草木中。
詩中有畫,畫中含情,可以說是相當高明了。

接著的頸聯(lián),筆鋒一轉(zhuǎn),“萬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羈苦俗人輕”。
前一句是詩人對興盛和衰敗的感慨,這一慨嘆自古有之,豁達如蘇軾也曾言“盛衰豈吾意,離合非所礙”。
后一句是則表現(xiàn)了詩人的清高自傲,雖然彼時的他無功名在身,又羈旅天涯,但這并不代表他是不幸的,那些輕看他的不過是凡夫俗子罷了,他不懼亦不畏。
最后詩人以“無窮好景無緣住,旅棹區(qū)區(qū)暮亦行”收束全詩。
“無窮好景”照應前兩聯(lián)的明媚風光,“旅棹”對應上一聯(lián)的“羈苦”,表現(xiàn)出了詩人對于蘇州的無限留戀。

整首詩來看,前兩聯(lián)寫景,后兩聯(lián)抒情,雖隱隱流露出羈旅之苦,但更多的還是表達了詩人對蘇州山水的熱愛,就像劉克莊在《后村詩話》中所言“雖以清切閑淡為主,卻也散發(fā)著俊快不羈之氣?!?/strong>
“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讀了這首詩,才知蘇州的春天有多美。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