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已至,殘酷的天氣剝奪了越來越多騎士們外出溜車的環(huán)境。但正好趁著這個超長的封車期,鍛煉身體加強一下身體素質,給陪伴自己一年的“小老婆”來個大保健,或者研究一下騎行技術為來年更上一層樓做鋪墊。除此之外,在不能騎車的日子里,不如回顧一下那些有
凜冬已至,殘酷的天氣剝奪了越來越多騎士們外出溜車的環(huán)境。但正好趁著這個超長的封車期,鍛煉身體加強一下身體素質,給陪伴自己一年的“小老婆”來個大保健,或者研究一下騎行技術為來年更上一層樓做鋪墊。

除此之外,在不能騎車的日子里,不如回顧一下那些有關摩托的影片,看看深藏在記憶中的經典。今天賤賤就跟各位機械粉兒們聊幾部摩友們心中的經典影片。
阿郎的故事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壇有著“東方好萊塢”的美譽,高質量的影片質量和大批優(yōu)秀演員的涌現(xiàn),讓港片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亞洲接觸最多的電影作品。
《阿郎的故事》則應該是其中以最早以摩托車為劇情發(fā)展線的先驅了。無論是影片的影響力還是經典程度,都算的上是中國摩托車電影的開山之作。
影片講述了以阿郎和波波的愛恨情仇為發(fā)展線的劇情故事,放蕩不羈的阿郎沉迷摩托比賽無暇顧及愛人,非法賽車撞死警察后入獄十年。出獄后一切物是人非,為了挽回昔日摯愛,阿郎不顧身體狀況踏上了闊別已久的賽場,在以第一名沖過重點線之后舊疾復發(fā),車輛失控撞向圍墻,在羅大佑深沉憂郁的戀歌中,阿郎在火焰望著疾呼的愛人與之訣別。
作為國內首部以摩托賽事做題材的影片,《阿郎的故事》對于中國摩托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并且憑借著杰出的情理鋪敘以及周潤發(fā)、張艾嘉的傳神演繹,斬獲當年多項大獎,周潤發(fā)本人也憑借該片拿下第三座金像獎影帝。
《阿郎的故事》在那個時代,把摩托賽事推上了一個風口浪尖的位置,一方面成為無數(shù)浪子位置向往的激情拼搏,另一方面也容易讓不再追尋刺激的人群對摩托車打上了危險的標簽。但不管怎么說,這部影片在國內摩托文化的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天若有情
《天若有情》這部影片描述了一個如今看來很老套的劇情:劉德華扮演的有黑社會背景的華弟,以綁架富家女JoJo為契機產生情愫,為了追尋愛情華弟得罪了黑白兩道,在被追殺的過程中和JoJo度過了最美好的一段光陰,并在深夜為愛人穿上婚紗,在教堂禱告起誓。但趁JoJo跪地祈禱時,華弟已經跨上愛車踏上尋仇的不歸路。
不知是否因為前一年周潤發(fā)《阿郎的故事》大獲成功的緣故,劉德華時隔不久后就推出了《天若有情》這部同樣以摩托為背景的影片,華仔也憑借本片一炮而紅,獲得金像獎四個獎項的提名,搭檔配角吳孟達則更是拿下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項。
這部片中的很多橋段在日后的相關題材影片中都被奉為經典,一再被模仿。比如JoJo靠在華弟背上無言的鏡頭、JoJo穿著潔白的婚紗在月色下奔跑、片尾華弟載著身著婚紗的JoJo一路狂飆……甚至當年的鈴木RG 500R這款性能利器都有了一絲浪漫色彩。
烈火戰(zhàn)車
經過《天若有情》杰出的表現(xiàn),劉德華跟“重機車”、“街頭阿飛”等關鍵詞有了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時至今日,華仔在《失孤》中也是通過摩托車結識另一主角井柏然。
烈火戰(zhàn)車是《天若有情》五年之后華仔接的又一部賽車題材影片,講述了少年阿祖鐘愛賽車卻得不到父親車隊的接納,與賽車手David賽車時意外撞車昏迷,被父親修車店的阿儀悉心照料,阿祖恢復后踏實經營修車店,卻因為好友在賽車中去世復出為好友報仇……
《烈火戰(zhàn)車》中阿祖的戰(zhàn)車Honda NSR 250也成為炙手可熱的車型,在時至今日的日子里一直被尊稱為烈火戰(zhàn)車的代號。梁詠琪也憑借著這部處女作正式出道。
《烈火戰(zhàn)車》中真實專業(yè)的飛車鏡頭讓其成為當時最成功的商業(yè)片之一,但影片中最經典的還是要數(shù)那兩句流傳至今的臺詞:“快到連貼紙都能吹掉”和片尾David對阿祖說的“有些事發(fā)生了,給你一輛世界上最快的車也追不回來。”
Why we ride
《Why we ride》,又譯為《我們?yōu)槭裁打T摩托車》,是一部關于美國摩托車文化的記錄片,講述了幾個生命軌跡完全不同的人,從接觸摩托車,到認識、鐘愛到狂熱摩托車的故事。
幾個主人公有贏得世界冠軍的職業(yè)摩托車手,有創(chuàng)辦摩托車學校的白胡子校長,有騎車環(huán)游世界的退伍老兵……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職業(yè),但他們都有一個相同點,都是騎士!
他們中有的人通過摩托車遇見了愛情,有的人讓騎車變成了工作,更多的人則是通過摩托車釋放了自我,享受騎車的自由過程。
這部片從各種角度向我們分享了不同主人公們和摩托車之間的故事,也告訴我們摩托車對于一個騎士來說,真正意味著什么。
不同于前邊幾部影片那樣通過劇情感染觀眾,《Why we ride》好像有一種魔力,用對于摩托的熱愛直擊靈魂深處。每一個騎士真的應該去體會一下那種對車真摯的熱愛。
“你知道當一個騎士和做一個乘客的區(qū)別是什么嗎?答案是,一切!”
彎道圣經
這部影片是加州賽車學校的創(chuàng)建者,帶有濃郁傳奇色彩的白胡子校長Keith Code,為了讓更多愛好摩托的初學者得到跟詳細、更專業(yè)的駕駛技巧,制作的一個彎道駕駛教學影片。一經放出就被眾多摩友奉為經典,是一部圖騰級別的作品。
影片以兩個大排初學者的視角,通過山路和賽道的不斷進階練習的過程中,逐漸講解各階段需要理解的理論技術和需要克服的不當操作以及恐懼心理(SR)。
回憶白胡子校長的傳奇一生,12歲騎車,16歲參加賽事,在比賽的過程中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隨后創(chuàng)辦了被譽為“MotoGO冠軍搖籃”的California Superbike School,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賽事選手。
《彎道圣經》作為白胡子校長經驗的積累,對于騎手初期理解和掌握彎道技巧有著很實際的幫助,至少賤賤在小白階段看過之后很容易就理解了推胎的原理。
但最后要說的是,《彎道圣經》中所有的練習內容都是在賽道這種封閉道路環(huán)境中進行的,各位追風少年看完之后可不要腦殼一熱,跨上戰(zhàn)駒就去公路逆推舵玩兒呀!
雖然現(xiàn)在國內的環(huán)境對于我們享受騎車的自由有各種各樣的羈絆,但不管政策和相關部門對于騎車這件事兒再多束縛,我們仍有各種合法方式來熱愛我們的熱愛。一個閑暇的午后,一杯溫熱的咖啡,加上一部經典老片兒,享受那個年代摩托給我們帶來的情懷與熱愛,如此,甚好。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自由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