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地牯牛,這對于60后、70后、80后來說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童年記憶,為了抓地牯牛,小心翼翼地剝開沙子,找到輕輕抓出來。地牯牛主要生活在沙土中,它給人們留下的痕跡就是,沙地上有一個小小的漏斗形狀的坑,小時候抓地牯牛部位別的,就為了將其抓出來玩
抓地牯牛,這對于60后、70后、80后來說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童年記憶,為了抓地牯牛,小心翼翼地剝開沙子,找到輕輕抓出來。

地牯牛主要生活在沙土中,它給人們留下的痕跡就是,沙地上有一個小小的漏斗形狀的坑,小時候抓地牯牛部位別的,就為了將其抓出來玩,因為它能聽人的口令“倒、倒、倒”,他就會倒著走路。
近段時間,關(guān)于地牯牛的市場行情卻是一路飆升,甚至超過10000元1斤的高價。地牯牛到底是一個什么物種?為什么能賣出這么高的價格呢?
地牯牛是什么?
地牯牛,學(xué)名叫“蟻獅”,也叫沙猴、沙牛等等,是脈翅目蟻蛉科蟻獅屬下的動物,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北美洲,而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陜西、河北、關(guān)系、河南、四川等省區(qū)。
“蟻獅”屬于肉食性(包含幼蟲),主要以其他昆蟲為食,成蟲頭小屁股大,但觸角較長,能捕食蚊、蠅等小型昆蟲。
蟻獅成蟲后叫“蟻蛉”,體長在23~32毫米,展翅52~67毫米,頭部相較身體顯得十分的渺小,但是頭部卻有一對復(fù)眼,十分發(fā)達向兩側(cè)突出,口器為咀嚼式,腹部細長連接屁股。
地牯牛在生活中是一個愛設(shè)陷阱的動物,經(jīng)常在沙地制造一個漏斗型的小坑,該小坑主要是用來捕食獵物的陷阱,自己躲在漏洞的底端,等待食物掉進陷阱,將其捕食。
地牯牛捕食食物相對十分殘忍,首先通過大牙將獵物夾住,然后吸食獵物身體內(nèi)的體液,最后將獵物的軀殼扔到坑外。
地牯牛如何繁殖后代呢?根據(jù)了解,地牯牛的繁殖,幼蟲成熟后,用沙土和絲作球狀繭而化蛹,繭內(nèi)若蟲分為兩個階段:階段一:未成熟前,可發(fā)現(xiàn)透明柔軟的翅去繭內(nèi)的蛹;階段二:半成熟,呈褐色。
繭內(nèi)成蟲觸角短棒形,翅窄糙而脆弱,翅脈密,一般有褐色或黑色斑紋,不取食,所以幼蟲須貯備足夠食物以維持成體的生命,在夏末羽化成蟲。
地牯牛的價值是什么?
根據(jù)地牯牛的市場價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看得地牯牛的價值不菲,并且非常難獲取,根據(jù)地牯牛的體型可以看得出,能捉到1斤地牯牛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可能達到。
那么地牯牛的價值是什么呢?根據(jù)中醫(yī)記載,地牯牛的價值:具有通淋,截瘧,軟堅消癥,拔毒去腐之功效。常用于砂淋,瘧疾,瘧母,腹腔癥塊,瘰疬結(jié)核,陰疽久潰不斂。
《生草藥性備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爛拔毒埋口?!?/p>
《本草求原》:“通竅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湯下。”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退瘡管?!?/p>
《陸川本草》:"治小兒風(fēng)痰,痙攣,砂淋,敷疔瘡。"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癥塊,瘧母,大小便秘結(jié)不通,退竹木刺及鐵沙入肉。”
成蟲的“蟻蛉”生活于草叢中,多于黃昏時飛行,幼蟲的蟻獅生活在干燥砂地土中。分布于華南及臺灣、四川等地。
自古以來,地牯牛作為重要的中藥材,憑借優(yōu)秀的治療功效,得到廣大用戶的認可。
現(xiàn)在地牯牛的市場價上萬一斤,貴嗎?根據(jù)地牯牛也就只有那么大一點點,抓住一只地牯牛耗費的時間也是非常長,也是非常值得這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