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牧野之戰(zhàn):【時間】公元前1046年商末周初;【地點】牧野(今河南新鄉(xiāng)附近);【兵力】周武王聯軍4.5萬人,商紂王17萬人;【結果】商紂王自焚,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2.長勺之戰(zhàn):【時間】公元前684年春秋時期;【地點】長勺(今山東萊蕪);【兵力】魯莊公3萬人,齊國鮑叔牙30萬人;【結果】;魯國勝,齊國敗,曹劌論戰(zhàn)成名
3.柏舉之戰(zhàn):【時間】公元前506年春秋末期;【地點】柏舉(今湖北麻城);【兵力】吳王闔閭3萬人,楚昭王20萬人;【結果】楚昭王出逃,吳軍攻破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東北),孫武成名;
4.陰晉之戰(zhàn):【時間】公元前389年戰(zhàn)國初期;【地點】陰晉(今陜西華陰東);【兵力】吳起5萬新兵,秦惠公50萬人;【結果】秦軍敗,吳起成功保住魏國河西之地,“魏武卒”成名;
5.伊闕之戰(zhàn):【時間】公元前293年戰(zhàn)國時期;【地點】伊闕〔今河南洛陽市龍門);【兵力】秦將白起10萬人左右,韓魏聯軍24萬人;【結果】韓魏敗,國勢一蹶不振,白起成名;
6.巨鹿之戰(zhàn):【時間】公元前207年秦末時期;【地點】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縣西南);【兵力】項羽5萬楚軍,秦將章邯、王離40萬;【結果】項羽破釜沉舟全殲王離軍,章邯降,20萬秦軍被坑殺,項羽成名
7.彭城之戰(zhàn):【時間】公元前205年楚漢戰(zhàn)爭;【地點】彭城(今江蘇徐州);【兵力】項羽3萬鐵騎,劉邦聯軍56萬人;【結果】劉邦聯軍敗,劉邦的父親和老婆也被楚軍俘獲;
8.井陘之戰(zhàn):【時間】公元前204年漢高帝三年;【地點】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兵力】韓信3萬人,趙軍陳余20萬人;【結果】韓信背水一戰(zhàn),陳余戰(zhàn)敗被殺,趙王歇被俘;
9.昆陽之戰(zhàn):【時間】公元23年王莽新朝末年;【地點】昆陽一線(今河南葉縣);【兵力】劉秀綠林軍1.7萬人,王莽新軍43萬人;【結果】劉秀勝,為后來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10.官渡之戰(zhàn):【時間】公元200年東漢建安五年;【地點】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兵力】曹操8000人,袁紹10萬人;【結果】曹操火燒烏巢(今河南封丘西),袁紹敗退河北,奠定了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11.赤壁之戰(zhàn):【時間】公元208年東漢建安十三年;【地點】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兵力】孫權劉備聯軍5萬人,曹操20余萬人;【結果】火燒赤壁,曹操敗退,三足鼎立;
12.淝水之戰(zhàn):【時間】公元383年東晉時期;【地點】淝水(今安徽壽縣東南);【兵力】謝安、謝玄8萬北府兵,前秦苻堅25萬人;【結果】苻堅敗,前秦分裂;
13.郾城之戰(zhàn):【時間】公元1139年南宋紹興九年;【地點】郾城(今河南漯河);【兵力】岳飛岳家軍3000人,金兀術騎兵1.5萬+ 步兵10萬;【結果】金軍大??;
14.鄱陽湖之戰(zhàn):【時間】公元1363年元朝末年;【地點】江西鄱陽湖;【兵力】朱元璋20萬人,陳友諒65萬人;【結果】朱元璋勝,為統(tǒng)一江南奠定了基礎;
15.靖難之役:【時間】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公元1402年(明建文四年)歷時四年;【地點】北平燕王府到南京城,真定、鄭村壩、白溝河、夾河、藳城、靈壁等地;【兵力】燕王朱棣約30萬人,明軍約100萬人;【結果】明軍戰(zhàn)敗,南京城破,建文失蹤,朱棣稱帝;
16.寧遠之戰(zhàn):【時間】1626年明天啟六年;【地點】寧遠(今遼寧興城);【兵力】明袁崇煥1萬余人,后金努爾哈赤6萬人;【結果】明軍勝利,后金失敗。
1.時代、交戰(zhàn)雙方、結果不同。
巨鹿之戰(zhàn)(公元前207年)是以楚軍為首的各諸侯義軍與秦軍在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進行的一場戰(zhàn)役。最終義軍以少勝多打敗秦軍,秦朝主力盡失。
涿(zhuō)鹿之戰(zhàn)(約4600年前),(相傳)是中國遠古時代黃帝與炎帝兩部族聯合同蚩尤部族為了爭奪適于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而進行的一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最終以炎黃華夏團結的勝利而告終。
2.影響不同
巨鹿之戰(zhàn),項羽在此戰(zhàn)中破釜沉舟,確立了他在各路義軍中領導地位。巨鹿之戰(zhàn)是秦末農民大起義走向最后勝利的關鍵性一戰(zhàn),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之一,為徹底埋葬秦王朝的統(tǒng)治奠定了基礎。
涿鹿之戰(zhàn)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華夏集團據有中原的基礎,并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
破釜沉舟: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已殺卿子冠軍(楚軍統(tǒng)帥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春、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漳河),救鉅鹿。戰(zhàn)少利,陳馀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另外尚有:知人善用,
唯才所宜,推誠取信,
用人不疑,令行禁止,
賞罰分明,虛懷若谷,
見賢思齊。
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zhàn)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兵連禍結】:兵:戰(zhàn)爭;連:接連;結:相聯。戰(zhàn)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稘h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余年?!?/p>
【倒載干戈】:倒:把鋒刃向里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zhàn)爭,天下太平?!抖Y記·樂記》:“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p>
【放牛歸馬】:把作戰(zhàn)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zhàn)爭結束,不再用兵?!稌の涑伞罚骸澳速任湫尬模瑲w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p>
【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zhàn)火或戰(zhàn)爭。指戰(zhàn)火連年不斷。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禍結兵連】:結:相聯;兵:戰(zhàn)爭;連:接連。戰(zhàn)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稘h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余年?!?/p>
【風塵之變】:風塵:比喻戰(zhàn)亂。指戰(zhàn)爭的災亂?!稌x書·陶璜傳》:“夫風塵之變,出于非常?!?/p>
【龍血玄黃】:比喻戰(zhàn)爭激烈,血流成河?!兑住だぁ罚骸褒垜?zhàn)于野,其血玄黃?!?/p>
【窮兵黷武】: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形容極其好戰(zhàn)?!度龂尽菚り懣箓鳌罚骸岸犞T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以戰(zhàn)去戰(zhàn)】:用戰(zhàn)爭消滅戰(zhàn)爭。《商君書·畫策》:“故以戰(zhàn)去戰(zhàn),雖戰(zhàn)可也?!?/p>
【枕戈寢甲】: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zhàn)爭之中.《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p>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憑借;一:一戰(zhàn)。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zhàn)。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后一戰(zhàn)?!蹲髠鳌こ晒辍罚骸罢埵蘸嫌酄a,背城借一?!?/p>
【必不撓北】:撓北:敗北,作戰(zhàn)失敗。必定不會失敗?!秴问洗呵铩ぶ伊罚骸叭舸巳艘玻袆輨t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污矣;將眾則必不撓北矣。”
【必爭之地】:敵對雙方非爭奪不可的戰(zhàn)略要地。《周書·王悅傳》:“白馬要沖,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p>
【兵不厭詐】:厭:嫌惡;詐:欺騙。作戰(zhàn)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zhàn)陣之間,不厭詐偽。
【赤壁鏖兵】:鏖:激戰(zhàn)。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zhàn)。泛指激烈的戰(zhàn)斗。元·無名氏《兩軍師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劉備那廝,暗地奪取荊州,想他赤壁鏖戰(zhàn),全仗我東吳力氣。
【沖鋒陷陣】:不顧一切,攻入敵人陳地。形容作戰(zhàn)勇猛?!侗饼R書·崔暹傳》:“沖鋒陷陣,大有其人。”
【蟲沙猿鶴】:舊時比喻戰(zhàn)死的將士。也指死于戰(zhàn)亂的人?!短接[》卷九一六引《抱樸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從為蟲為沙。
【出奇制勝】:出奇兵戰(zhàn)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秾O子·勢篇》:“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p>
【彈盡糧絕】:作戰(zhàn)中彈藥用完了,糧食也斷絕了。指無法繼續(xù)作戰(zhàn)的危險處境。宋·楊萬里《鈐轄趙公墓志銘》:“公挺身與兵,屢捷。七年,糧盡援絕,勢不能復支,遂率所部數千人南歸。”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與戰(zhàn)鼓;息:停止。比喻戰(zhàn)亂不止。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晉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歲時不息?!?/p>
【風塵之變】:風塵:比喻戰(zhàn)亂。指戰(zhàn)爭的災亂。《晉書·陶璜傳》:“夫風塵之變,出于非常?!?/p>
【風檣陣馬】:風中的檣帆,陣上的戰(zhàn)馬。比喻氣勢雄壯,行動迅速。唐·杜牧《李賀詩序》:“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
【攻城野戰(zhàn)】: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戰(zhàn)。《墨子·節(jié)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勝數?!?/p>
【攻守同盟】:原指國與國之間訂立盟約,戰(zhàn)時彼此聯合進攻或防衛(wèi)?,F多指壞人互相訂約,為掩蓋罪惡而一致行動。清·曾樸《孽?;ā返谑嘶兀骸翱上Ш髞硪撂俨┪牡浇?,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與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條約,我恐朝鮮將來有事,中、日兩國,必然難免爭端吧?!?/p>
【孤軍奮戰(zhàn)】:奮戰(zhàn):盡全力地戰(zhàn)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zhàn)。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端鍟び輵c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zhàn),死者十八九。”
【鼓角齊鳴】:鼓:戰(zhàn)鼓。角:古代軍隊中的樂器,即號角。戰(zhàn)鼓響,號角鳴。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p>
【裹糧坐甲】:攜帶干糧,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裝,準備迎戰(zhàn)?!蹲髠鳌の墓辍罚骸笆挛煳?,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
【裹尸馬革】:革:皮革。用馬皮包裹尸體。形容將士戰(zhàn)死沙場的英勇無畏的氣慨。宋·陸游《隴頭水》:“男兒墜地志四方,裹尸馬革固其常?!?/p>
【橫戈躍馬】:橫持戈矛,策馬騰躍。形容將士威風凜凜,準備沖殺作戰(zhàn)的英勇姿態(tài)。元·陳以仁《雁門關存孝打虎》:“見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橫槍躍馬?!?/p>
【胡越之禍】:古代中原的胡國和越國之間經常發(fā)生戰(zhàn)事,因此用“胡越之禍”來比喻戰(zhàn)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p>
【擐甲執(zhí)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鎧甲,手拿武器。指準備戰(zhàn)斗。《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zhí)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p>
【濟河焚舟】:渡過了河,把般燒掉。比喻有進無退,決一死戰(zhàn)?!蹲髠鳌の墓辍罚骸扒夭x,濟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幟的通稱,這里特指戰(zhàn)旗。戰(zhàn)旗遮住了日光。形容軍隊數量眾多,陣容雄壯整齊?!稇?zhàn)國策·趙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鳴金】:金:指鑼。指戰(zhàn)場上擊鼓打鑼,以壯聲勢。元·無名氏《午時牌》第二折:“我今日傳了將令,則要您記的叮嚀:也不許搖旗吶喊,也不許擂鼓鳴金?!?/p>
【龍血玄黃】:比喻戰(zhàn)爭激烈,血流成河?!兑住だぁ罚骸褒垜?zhàn)于野,其血玄黃?!?/p>
【掠地攻城】:奪取地盤,攻戰(zhàn)城池。形容向敵方進攻。明·無名氏《精忠記·應詔》:“勤王報國應無憚,掠地攻城也畏難?!?/p>
【臨敵易將】:易:改變,變換。臨到作戰(zhàn)之前調換將領?!端鍟だ畹铝謧鳌罚骸扒遗R敵代將,自古所難,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之敗趙?!?/p>
【靴刀誓死】:指戰(zhàn)死沙場的決心。《舊唐書·李光弼傳》:“及是擊賊,常納短刀于靴中,有決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軍感動。”
【只輪無反】:連戰(zhàn)車的一只輪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軍覆沒?!豆騻鳌べ夜辍罚骸叭欢鴷x人與姜戎要之肴而擊之,匹馬只輪無反者?!?/p>
【縱橫捭闔】:縱橫:合縱連橫;捭闔:開合,戰(zhàn)國時策士游說的一種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運用手段進行分化或拉攏。漢·劉向《戰(zhàn)國策序》:“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薄豆砉茸印ま汴H》:“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運籌帷幄】: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指擬定作戰(zhàn)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妒酚洝じ咦姹炯o》:“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p>
【止戈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zhàn),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蹲髠鳌ば辍罚骸胺菭査病7蛭?,止戈為武?!?/p>
【斬將搴旗】:搴:拔取。拔取敵旗,斬殺敵將。形容勇猛善戰(zhàn)?!秴亲印ち蠑场罚骸叭粍t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抗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
【轉戰(zhàn)千里】:形容連續(xù)作戰(zhàn),經歷了很長的歷程。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轉斗千里,矢盡道窮?!薄逗鬂h書·吳漢傳》:“吾共諸君逾越險阻,轉戰(zhàn)千里,所在斬獲,遂深入敵地,至其城下?!?/p>
【背城一戰(zhàn)】: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zhàn)。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后一戰(zhàn)?!蹲髠鳌こ晒辍罚骸罢埵蘸嫌酄a,背城借一?!?/p>
【三戰(zhàn)三北】:北:敗逃。打三仗,敗三次。形容屢戰(zhàn)屢敗。《國語·吳語》:“吳師大北。越之左軍右軍,乃遂涉而從之,又大敗天沒。又郊敗之。三戰(zhàn)三北,乃至于吳?!?/p>
【陰疑陽戰(zhàn)】:比喻侵略者氣焰囂張,逼使被侵略者奮起自衛(wèi)。《易·坤》:“陰疑于陽必戰(zhàn)。”
【鞍馬勞困】:指長途跋涉或戰(zhàn)斗中備嘗困乏。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不覺的一陣昏沉上來,皆因老夫年紀高大,鞍馬勞困之故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蒲松齡題寫的對聯。意思就是立下偉大志向的最后一定能成功。就像項羽率領大軍一路向西,為激勵士兵,破釜沉舟,自斷后路,最后大獲全勝。率先進入函谷關,攻入咸陽,這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