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并稱“四靈”。在封建時代,龍常作為天子的象征,象征著無上的皇權(quán)。宮廷內(nèi)使用的器具,也多以龍紋作為裝飾。在現(xiàn)實之中,龍難以找到任何原型,但從其身體的任一部分拆解來看,則能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并稱“四靈”。在封建時代,龍常作為天子的象征,象征著無上的皇權(quán)。宮廷內(nèi)使用的器具,也多以龍紋作為裝飾。

在現(xiàn)實之中,龍難以找到任何原型,但從其身體的任一部分拆解來看,則能從中看出許多常見動物的特征:鹿的角、豬的頭、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再加諸到蛇的身上,龍的圖騰就此形成。這是現(xiàn)今研究認(rèn)為的,并達(dá)成共識的龍的來歷。
早期人類弱小,對自然懷著無比的畏懼,因而他們會想象出一種神異生物,將之作為自己的信仰。而這種信仰代代相傳,便成了我們?nèi)缃袼姷凝垺?/p>
中國人對于龍的圖騰信仰早已刻入骨髓。對于炎黃子孫來說,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可龍是否真的存在?有一群人對龍的存在深信不疑,并立志追尋它們身影。馬東營就是這么一位。
從33歲開始,他背景離鄉(xiāng)17年追尋龍的身影,并遁入他心目中的仙山,出家為道。如今他當(dāng)真找到龍了嗎?
尋龍的種子,在他幼年時便已埋下
1971年,馬東營出生于莒縣店子集鎮(zhèn)張家圍子村。
他出身貧寒,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家中經(jīng)濟(jì)來源僅靠父母年復(fù)一年的春耕秋收,有時碰上天災(zāi),也僅能果腹。
貧窮人家,在鄉(xiāng)村上學(xué)也是艱難的。馬東營上過幾年學(xué),認(rèn)了些字,就索性輟學(xué)幫忙家里的活計。同齡人之間,他也很少能玩到一起的。他們看不起貧窮的馬東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他只能靠著家里一些老舊書籍,農(nóng)閑時翻一翻,打發(fā)時間。
書里的世界是自由而廣闊的。這里沒有貧富差距,沒有他人的看輕與偏見。很快,一個“葉公好龍”的故事將他深深吸引,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顆名為“龍”的種子:這個世界是否真的有龍的存在?
他開始在書中遍尋龍的身影。他發(fā)現(xiàn),書里都對龍描繪的栩栩如生,有著人與龍的故事。對于這些或真或假的傳聞,馬東營越發(fā)著迷不已。在他幼小的心靈之中,“龍”是他的烏托邦,他開始強(qiáng)烈向往著一睹龍的真容。
抱持求真之心,他也問過父母龍是不是真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父母卻回答他龍并不是這個世界上真實存在的生物。這個答案在意料之中,可卻未打消他的向往。
為何馬東營對龍如此執(zhí)著?
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對一些神秘的事物充滿向往,但長大之后為凡塵俗事所擾,生活早已被營生所占據(jù),也多少見了一些世面,打開了眼界,隨后我們會打消兒時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馬東營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龍的執(zhí)著越來越深,終于成為一名尋龍人。
或許,是因為龍的強(qiáng)大和神秘,令自小看慣世間冷暖的馬東營心向往之。他對凡塵之事無所牽掛。若是在這天地之間孑然一身,不如放下所有追尋自己心中所想。
他十分向往龍遨游天地的逍遙,遠(yuǎn)離塵囂。他亦開始幻想也許尋到龍之后,能得到一些機(jī)緣,令他傲然塵世。
只是當(dāng)時年齡尚小,馬東營尚無自由行動的財力和能力,因而只能先將這個想法埋藏心底。于是這樣的想法扎了根,越陷越深,最后貫穿了他的一生。
或許龍便在那個名為屋樓崮的地方
2004年,馬東營三十三歲那年,他終于難以忍受塵世的喧囂,決心放下一切,背上行囊,一頭扎進(jìn)深山。
他帶走了所有關(guān)于記載有真龍的典籍,僅帶著多年積蓄,兩三套衣服,便上了山。
馬東營選取了莒縣八景之一,素有“屋樓春曉”美名的名山屋樓崮作為修行之地。
屋樓崮自古便是一處名勝之地。相傳“華夏第一人文始祖”的五氏之首有巢氏,便起源于此地,《通志》和《繹史》對此均有所記載:“有巢氏又曰大巢氏,伏羲之后,大庭氏十傳為有巢氏,居石樓?!?/strong>這里的石樓,又名石牟山,也作屋樓山或屋樓崮。
《史記·封禪書》之中記載,屋樓崮又是“四時主”或“日月之所出”的瑯琊諸山之一,是先民記錄歷法及時辰的發(fā)源之地。
選取這個地方,是馬東營認(rèn)為,真龍厭惡喧囂塵世,必定會居住在山水明秀之所。這個居所必定草木繁多,飛鳥走獸穿梭林間,天地靈氣充盈其間。于是選取了遠(yuǎn)在天邊,僅在咫尺的屋樓崮作為修行之地,追尋真龍蹤跡的同時,也可以沐日月精華,吸收天地靈氣。
在屋樓崮山頂,馬東營用石頭建起一座簡陋的房子作為落腳地。墻壁被他涂上鮮艷的丹紅色,顯得鮮活而充滿生機(jī)。
盡管簡陋,但這里是他上山后的落腳點,也是他此后十七年間生活的所在。他將之取名為“青云觀”。
就這樣,馬東營成了“青云觀”的一名道士。為了更像一名道士,他自己設(shè)計并縫制了半黑半白的“陰陽服”作為自己的道士服,穿著起來意外有前衛(wèi)感。附近村民對他這身裝扮印象極為深刻,遠(yuǎn)遠(yuǎn)見他走來,便知道是馬道長來了。
平日里,他以采摘野果和野菜為生,渴了山上有甘甜的泉水,只要以柴火煮開放涼即可。偶爾他也會抓幾只野雞果腹,或者到集市上還錢。時不時他也會幫村民做一些農(nóng)活,贏取報酬。
從此“餐風(fēng)飲露”于他不是形容生活困苦,而是他與天地為鄰,與生靈共生的平常生活。朝飲甘露,夕食清風(fēng),日子逍遙又自在。
山間草木繁茂,小路雜多,為免迷路,馬東營一邊走一邊在樹上做上記號,一邊尋龍,一邊踏遍了附近的山林。他堅信只要秉持足夠的誠心,真龍一定會出現(xiàn)。
然而龍并沒有出現(xiàn)。在萬里無云之時,在云層疊嶂之時,在風(fēng)雨大作、雷電交鳴之時,龍都沒有出現(xiàn)。也許真龍與自己無緣,也或許確實如人所言,龍是虛構(gòu)出來的生物。在日復(fù)一日的生活之中,馬東營也漸漸放棄了追尋。
心中有龍,幻化大千
馬東營放棄了尋龍,可龍卻在他的心中扎了根,生了芽。彈指十七載,龍早就成了他生命里的一部分。
在別人看來或許對龍的執(zhí)著只是個笑話,但馬東營不后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之中,龍早已經(jīng)隨著馬東營尋龍的腳印化成了他心里的信仰,一步一刻印,刻入骨髓。只是既然龍遍尋不得,不如便將自己的向往畫下來,也作為慰藉。
2012年,馬東營正式入了道門,道號虛空。他也開始將心中的龍用畫筆畫出。
開始時,他的畫筆好似不懂聽話,畫出來的都是歪歪扭扭,全不似樣兒。但傾盡心血都想要達(dá)成之事,又豈會那么容易便言???他開始照著他帶上屋樓崮的畫冊,一遍一遍地臨摹。
功夫不負(fù)有心人,在他的畫筆之下,一條條威風(fēng)凜凜的龍開始躍然紙上。
從前馬東營以腳步尋龍,如今便以畫筆畫龍。在龍的精神世界里,他自得其樂,以致終日廢寢忘食,沉浸其中。從前一走是一天,如今一畫是一天。
在日復(fù)一日的錘煉之下,馬東營的畫功日益見漲。2018年,馬東營耗費10個月畫成一幅《百龍圖》。
畫長30米,畫上百龍,每一條龍都姿態(tài)不一,惟妙惟肖。每條龍旁密密麻麻都題上了一首天字詩。他用自己心血澆筑出的龍,似乎只要點上眼睛,就能化成真龍翔天而去。
馬東營將心中之龍作成畫卷,慕名來求畫的人也越來越多,想要求購《百龍圖》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他始終不為所動。他說,這只是一種精神寄托,不想與金錢有染。
慕名前來學(xué)畫的學(xué)生也有之。經(jīng)過嚴(yán)格篩選,馬東營選了兩名弟子跟隨左右,還尚有十幾名未入門的弟子正隨他修行,爭取早日能被他收入門中。2016年,馬東營晉升為祖父。他說,自己的兩個小孫子若是長大了,也可以常到山上來,修習(xí)龍文化和道家文化。
活躍在視頻平臺的“尋龍”道長
隨著名氣與年歲見長,馬東營似乎與世俗達(dá)成了和解。
他不再孤身藏于深山老林之中,而是漸漸進(jìn)入了大眾的視線。中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大隱”與“大俗”似乎早已并不那么界限分明。
馬東營坦誠,山上生活有時也沒有多少“人氣”,為了有點生氣,他養(yǎng)了小貓小狗,還養(yǎng)了幾只雞和鵝。
除了畫龍之外,馬東營也修習(xí)道家武術(shù)。通過修習(xí),早已年屆半百的馬東營在山間行走,仍是健步如飛,如履平地。
而他也不再只拘泥于龍。他的代表畫作,從《百龍圖》《千龍圖》增至《十二獸首圖》《二十四節(jié)氣龍冊》《山海經(jīng)》,神獸精怪,無所不含。他的心更寬了,天地更為之一寬。
2017年,馬東營注冊了一個ID名為“莒城一怪”的視頻號,隨手將他的日常生活上傳到他新注冊的號上,和萬千用戶一同分享屋樓崮生活的點點滴滴。至今我們?nèi)阅軓囊曨l中看見他隨手分享的近況。
與大家對深山老道的印象不同,視頻中的馬東營意外地開朗健談,與當(dāng)?shù)剜l(xiāng)親也是來往頗多,有游客來訪時,他亦十分熱情好客。
他的身上沒有深山修行之人的清冷,取而代之的滿是熱熱鬧鬧的煙火之氣。在他修繕了許多次仍顯得有些簡陋的居所之中,他亦會時不時會舉辦一些聚會,邀請四方朋友來聚。
有時興起,馬東營也會帶領(lǐng)游客游覽他居住了十七年的屋樓崮,為來自天南地北的朋友們講講這里的風(fēng)光和故事。
“以前人煙稀少的時候,這地方,一般人來出不去,野獸都在這個地方……”說話間,他自顧自地鉆進(jìn)香氣四溢的荊栝花叢,向游客指道:“那邊的那個地方,六月六的時候開的那個荊栝花,香氣撲鼻,招著個些蜜蜂”。
“樹子兩邊都有菌作物,都有蘑菇,當(dāng)?shù)厝诉M(jìn)來都找不到這,他們在這里邊就迷失了……”
帶著游客們穿梭在栝子林間,馬東營細(xì)細(xì)地講述著這里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的故事,每一樁都如數(shù)家珍,似是講述著最令自己感到自豪的家事,神色十分自得。
為了迎接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馬東營還特意修繕了一處廂房,作為游客上山的落腳地。為了讓游客們住得舒服些,他時不時會下山擔(dān)來材料,為廂房換新瓦,添新磚。
手執(zhí)自己精心雕刻的龍頭手杖,手杖上懸掛一個巨大葫蘆,背后背著裝畫的獸皮包,身著十七年不變的“陰陽服”,在山間逍遙而行的馬東營,已成了“屋樓春曉”另一處有趣的奇景。
靈境與奇人,相得益彰。
馬東營對屋樓崮的四月八山會很是看重。今年夏,為了迎接山會到訪的游客,他特意下山擔(dān)上啤酒,親自以從不離身的龍頭杖肩挑上山。游客廂房的新瓦,也于幾日前添過新的。
為了下山備物及翻新廂房,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畫筆,只為迎接一年一度的盛會。
說話間,他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他說:“屋樓崮的山只要心對,一切都對。它總是會有求必應(yīng)?!?/strong>
馬東營的樂善好施及待人至親換來了四方相助。有困難時,鄉(xiāng)親們總是能幫就幫。“青云觀”隨著年月破敗了,各方也都施以援手,給予馬東營金錢及物資上的資助。
道家的“和”之一字,馬東營真正將它發(fā)揚光大?;蛟S他傾盡半生,沒有真正尋到“龍”,甚至尋不到任何龍的蹤跡,但他卻真正將龍逍遙自在,以及道家與天地相和的精神內(nèi)化于心。
那個離家出走尋龍十七年的道士,或許已經(jīng)尋到了屬于他自己的“龍”。
參考來源:
東方網(wǎng):《70后道長隱居山頂 穿“陰陽服”畫龍習(xí)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