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guān)!”
在清宮電視劇中,這句臺詞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之高。而犯人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往往是面色慘白、驚恐萬分,有那膽子小的,甚至直接被嚇尿了褲子。
寧古塔到底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可怕之處?為什么讓大奸大惡之人都嚇破了膽呢。
寧古塔不是塔
或許有人覺得,寧古塔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所在地有一座標志性的塔形建筑,其實真實的情況并不是這樣。
寧古塔位于現(xiàn)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長汀鎮(zhèn)一帶,相傳,清皇族曾有6位遠祖兄弟居住于此,被稱為“六祖”。
而在滿語中,“六”的發(fā)音是“寧谷”,“個”的發(fā)音是“塔”。“寧古塔”合起來就是“六個”的意思,是為了紀念皇室祖先而得名。
清朝的犯人之所以被流放到這里,有兩重含義,一是為老祖宗的地盤漲漲人氣。二是為了讓犯人背井離鄉(xiāng),吃盡苦頭,再也不敢挑戰(zhàn)皇室的威嚴。
遠離家鄉(xiāng),到外地生活,這聽起來或許不足為懼。但實際上,離開京城,犯人的苦難才剛剛開了頭……
漫漫長路死傷者眾
《研堂見聞雜錄》中有寫道:“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足可見其路途遙遠。
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坐上飛機、乘上高鐵,數(shù)個小時即可到達,而對于古代人來說,這漫漫長路,全都要靠雙腳去丈量,這一走,就是幾個月。對于重刑犯而言,還要戴上重達幾十斤的刑具,走起來就更加艱難。
一些重刑犯家人受到株連,會跟著一起流放。這對于那些小腳、體弱的女人來說,簡直如刀山火海一般難熬。走不了幾天,也就病死在路上了。
道路之上,還會路過許多山區(qū),常有野獸出沒,所以走到半路被老虎、餓狼吃掉的事情也時有發(fā)生。
就如《研堂見聞雜錄》記載的那樣:“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饑人所啖,無得生也?!?/strong>
不僅如此,犯人還要忍受饑餓。按照規(guī)定,犯人每天的口糧只有8兩,15歲以下的孩子只有4兩,再加上衙役的克扣,犯人一天吃一頓飽飯都難,餓死的人絕不在少數(shù)。
也就是說,還沒走到寧古塔,在路上人就已經(jīng)累死、餓死、被野獸分食一大半了。
曾經(jīng)被流放過的犯人方拱干說過:“人們都怕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足可見這條路有多么的難走。
皚皚冰雪凍斃者多
寧古塔位于極北之地,有著雪鄉(xiāng)之稱的牡丹江,這里每年從9月就開始落雪,大半年的時間都處于嚴寒之中,最冷時氣溫可達零下40多度。皚皚冰雪,封山阻路。
流放的犯人可沒有什么獸皮、棉衣用來御寒,能有一件蔽體的衣服就不錯了,有時候,連雙鞋子都穿不上。
在這樣的嚴寒之地,就算裝備齊全尚且會感到寒風刺骨,缺衣少食的犯人又能堅持幾天呢。
所以,即便是犯人運氣好,在路上沒有死,到了寧古塔后,用不了多久,也會在饑寒交迫中死去。僥幸活下來的人,也絕不是幸運,而是面臨著更大的磨難。
為奴為婢慘度余生
在電視劇《甄嬛傳》中,甄遠道被流放時,皇上說了一句話:“就不必給披甲人為奴了?!?/strong>甄遠道可以得到特赦,而大部分被流放的犯人,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他們不僅要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還要給披甲人做奴仆。
“披甲人”是什么人呢?顧名思義,他們是披著甲衣的士兵,也就是那時候鎮(zhèn)守邊疆的兵卒。為了穩(wěn)定軍心,朝廷會讓流放的犯人給他們?yōu)榕珵殒尽?/p>
如果是男子,就要在地里勞作,做最苦最累的活計。如果是女子,則要承受難以想象的屈辱。
更可怕的是,一旦成為奴隸,就意味著再也沒有人權(quán),除非得到皇上特赦,否則子子孫孫就都是奴隸命了。
寫在最后:
對于古代的犯人來說,寧古塔已經(jīng)不單純是一個流放場所。它代表著饑餓、苦寒、野獸出沒、與人為奴、永世不能翻身。
所以,犯人一聽到要流放寧古塔就嚇得尿褲子絕不是夸張。據(jù)史料記載,從順治到乾隆年間,有成千上萬人被流放寧古塔,其中很多人還沒上路,就先自行了結(jié)了性命,寧古塔之可怕,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