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從夏代開始,就有了官職設置。我國國家的產生,從夏代起始,因襲變革,而對官職設置不斷地完善,因各朝的具體情況而歷代建制于大同中各異。
為官者,掌握職權,各司其職,所有個體構成完整的官場制度,官職的劃分即為權利的劃分。
現在聊到古代的官職,我們可能都是從電視劇中粗淺地知道例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一類高官,這些其實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 ”。
除了電視劇里一些常出現的官職,要是聊到一些別的,再如所謂“布政使”,我們可能就會比較模糊,也不能憑字面意思去猜測它的職務內容。
它最早是出現在哪個時期,放在今天又相當于什么職務?
這要先從官場制度的發(fā)展歷程來看。
官制的發(fā)展
作為政權機構的一個重要組織制度,職官制度從奴隸社會階級的出現,夏代國家的產生,政權的出現這一系列連鎖效應下,為了國家的安穩(wěn),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而出現。
各朝各代的官職,都是有承前啟后的因素在的。吸收前朝滅亡的經驗,對未來發(fā)展的設想,著重要布置或肅理的地區(qū)或勢力,合理的官職安排便因時而現。
從大體的的官職結構來看,秦漢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時期過渡到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是越趨于成熟的。
中央和地方的權利,皇帝和宰相的權利,這兩對關系一直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官制數量不斷變化,職能不斷劃分的主要推力。
宋元時期的官制,三省六部形同虛設,設三司掌管六部,三省制也只余下一中書省為著最高政務機關,統(tǒng)領六部,宋朝的“二府制”形成規(guī)模。
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君主專制職權發(fā)展到頂峰的時期,朱元璋廢丞相,實際上掌握完全的最高職權,而內部政務的分擔現實需求下,又推動內閣成為全國行政中樞。
清朝的“內閣制”便應運成為了主要的官職框架。
晚清內閣官員
舊的官位淘汰,新的官位應運產生,官員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維護者,各司其職,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的官職,各居其位。
明朝時期對于沿襲的元朝制度進行改革時,在撤銷行中書省時,為了對該官職本來職權的分配,陸續(xù)設了布政使主管事宜。
而行中書省是實施直屬政府管轄的一級行政區(qū),即中央為了維護其他地方的統(tǒng)治,而在地方行政上所設置的全權機關。
所以,從這方面來看,明朝在設置布政使時,是隸屬地方官職的官員職稱。而且因為明朝在元朝的10個行省基礎上增加了3個,所以共有13個布政使。
布政使的地位及職務
剛剛提到,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1376在廢行中書省時,改參知政事為承宣布政使,主管一省內務處理和政務情況。
清朝布政使官服
雖然是作為一個地方官職,但明清的皇帝都對他委以重任。明朝時,朱元璋就視該職位上的官員為地方基石,磐石般的根基。
因此,兩朝皇帝在這個官職上選人時,都要親自過目,由專人出題測試能力,對其在位官員的學識能力要求極高。以保證這13個人在其省務的管理上能讓皇帝放心。
乾隆《歷代職官表》中就這樣表示:“皇上慎用人才,碑膺重任,兩司有闕,俱特旨除授”。他說的是皇上對布政使以用人的重視,從此該職位的重要也可見一斑。
那布政使究竟有哪些具體的職務?
明朝時,布政使接管了原來行中書省的職務,當之無愧是一省的“老大”。替皇上處理上報行政相關事宜,負責一省的賦納稅收,直接聯系中央。
但是在清朝時,因為新設了一個職位——巡撫。他主要負責管轄區(qū)的行政事務,兼任軍事和監(jiān)督審查相關事宜,甚至還掌握一定的司法大權。
晚清巡撫
這和布政使的職務其實是有一定重復的,權力范圍更是大于布政使的,因而在實際運用上,布政使成為了巡撫的副職。
而因為作為巡撫副職這個實際情況,布政使不得不相應地承擔一些巡撫布置出的任務。不只是行政方面,或許還會涉及到學政等調度工作。
基本上巡撫工作范圍內的事,布政使作為助手,都要提供相應的幫助,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他職責內的一部分。
這種情況放到今天來看,對應如今的職位,其實也就比較好理解了。
布政使以一省為管轄范圍,處理省內的行政事宜,而在他的上面,又有更高的官職,今天一省中最大的地方長官是省委書記,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應的是巡撫。
而布政使作為巡撫的助手,放在今天也就是副省委書記的位置。
自古以來,為官者清廉,上面的政策響應,福利到位,百姓的生活才能起色。
特別是在古代封建時期,天災人禍多發(fā),靠天吃飯而產量本又不豐,好的官員無異于再生父母,救命恩人。若是苛待貪污,對于封建的百姓來說 更加推向了水深火熱的局面。
被康熙皇帝稱譽為“清官第一”的于成龍,也曾擔任過福建的布政使,在任期間清正廉明,兩袖清風,操守端嚴,是個真真正正為百姓謀福而備受愛戴的好官。
為官者,“居其位,安其職”的精神,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小結
官員設置是為了更好的行政管理和國家政務處理,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每個職位都很重要。只有每一個官員各司其職,國家機器才能更好地運轉。
而為官的態(tài)度,守正廉潔,為國為民的才是應該頌揚表彰的,無論官職大小,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把權利用在正確的地方,依法用權,才是得民心的關鍵。
官制的不斷發(fā)展,在對權力的管控和范圍細則說明的同時,也隱含了對官員品行廉潔公正的期待和要求。
在其位,為民,謀其職,一直都是亙古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