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寫了很多蘇州在清明前上市的時令美食,比如:青團子、塘鱧魚、麥芽塌餅、酒釀餅、醬汁肉等。蘇州清明時節(jié)的美食它們或起源于蘇州,或代表著蘇式的飲食文化,但這些美食在江南一帶早已十分流行。各地還根據(jù)所處地域的原料和口味,作了調(diào)整。但在清明前,
此前,寫了很多蘇州在清明前上市的時令美食,比如:青團子、塘鱧魚、麥芽塌餅、酒釀餅、醬汁肉等。

蘇州清明時節(jié)的美食
它們或起源于蘇州,或代表著蘇式的飲食文化,但這些美食在江南一帶早已十分流行。各地還根據(jù)所處地域的原料和口味,作了調(diào)整。
但在清明前,也有一種無須爭論,也沒有爭論,它只屬于蘇州,范圍再縮小一點,就只屬于太湖邊上的洞庭東西山,這就是碧螺春茶葉。
所以,我想以明前碧螺春,為我的清明時令食品的介紹,劃上一個句號。
網(wǎng)上介紹碧螺春的文章太多了,因為它太出名了,請大家自行檢索,我想作為一個蘇州人,離產(chǎn)地又有點遠的,談一下,我眼中的碧螺春是怎樣的?
茶葉沫子,只有三泡,不耐喝
小時候,由于家里經(jīng)濟條件有限,家里老人常喝的是一種叫“三杯香”的綠茶,我不知道其產(chǎn)地,只曉得香氣襲人,還比較耐泡,有時也會喝點不知名的紅茶。
經(jīng)濟條件好一點后,家里出現(xiàn)了西湖龍井茶。
當然偶爾也拿一點便宜的碧螺春泡一下,感覺泡在玻璃水杯中,看上去像茶葉沫子,泡三次就沒味道了。
遠沒有龍井的葉子在水杯里舒展開那么好看,后來,又喜歡上了安吉白茶,那份翠綠的嫩葉讓人心曠神怡。
由于對碧螺春的感覺很一般。平時喝茶,龍井加安吉白茶是標配。
直到有一天,和一位朋友為碧螺春是否好喝爭論起來。
朋友沒有多說,轉(zhuǎn)身從冰箱里,拿出碧螺春泡了一杯給我,當透過杯子看著茶葉的葉片舒展開,小小葉子呈現(xiàn)碧綠色,白毫散逸,在茶湯中上下浮沉。
入口鮮嫩爽口,夾雜著果香,“香噴噴、甜絲絲、苦因因”,回味甜醇。
“這是我認識的碧螺春?”我不禁問道?!斑@是上品的碧螺春”朋友解釋道 。
隨后一想,忽然開朗,不是碧螺春不好喝,而是我認知的局限。
在那個家里連冰箱都沒有的年代,我居住的小鎮(zhèn)離產(chǎn)地也有70來公里距離,運輸和儲存條件不行,加上買的是低品級的碧螺春,對這個名茶產(chǎn)生了誤解。
過度的宣傳,可能會起反作用
蘇州自古是文人墨客比較多的地方,2500年的文化底蘊,讓這些文人雅士可以“吹”的題材太多,又怎能缺席碧螺春呢?
人們對視覺認知正確,聽覺次之,味覺要用文字描寫出來已不易,但對文化人對此卻樂此不疲。
“一片樹葉掉進了水里,便成了茶”,蘇州的這片樹葉,文化人是怎么包裝的:
了解果茶相間的種植特點:陸文夫先生的話說,碧螺春善于吸收各種氣息,果園里一年四季都有花開,山花的清香自然而然地進入早春的茶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