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大同華嚴寺景區(qū)官微
大多數(shù)人聽過四大天王,知道他們是四位面目威嚴、甚至猙獰的護法神,各持代表不同寓意的武器,常常立于寺廟的山門或天王殿里,讓入門的香客或游客收起或散漫、或嬉鬧之神情,以恭敬之心進入寺院。


大同華嚴寺四大天王
而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里卻有20位天王,在佛壇前侍立于五方佛前。他們每尊身高2.8米,神情生動,姿容各異,造像比例協(xié)調(diào),服飾飄逸逼真,身體都向前傾15-19度不等,表示對佛祖之恭敬。
這二十尊護法天王彩塑,為二十諸天的典型姿勢,是明代泥塑中的上品之作。

在大雄寶殿的造像中,最生動的莫過于二十諸天。由于主佛須莊嚴,其塑造必然更多受到程式的限制,雕刻工匠們便把更多的熱情傾注在菩薩天神身上,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異常生動而富有靈氣的作品。
二十諸天,為佛教護法神。二十諸天本是印度神話中懲惡揚善的二十位天神,佛教創(chuàng)立后,吸收為己用。常立在大雄寶殿主佛兩側(cè)。佛教中的“天”包含天界、天王和天人,為佛教中的護法神。
每位天王面容、姿態(tài)、服飾、武器、神情都各不相同,逼真的雕塑甚至把他們的性格與氣質(zhì)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侍立佛前,各司其職,表達著自己的忠貞之心。

二十位諸天具體是:大梵天、帝釋天、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金剛密跡、摩醯首羅、散脂大將、大辯才天、大功德天、韋馱天神、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摩利支天、日宮天子、月宮天子、娑竭龍王、閻摩羅王。
二十位天神分成兩組肅立在佛壇兩側(cè),表情不一,姿態(tài)各異,或莊重,或儒雅,或溫柔,或威猛,或猙獰,是一組絕妙的佛教造像作品。不論是金剛怒目,還是菩薩低眉,都具有生動的光彩。

這些塑像的顏色異常妍麗,絲毫沒有陳舊之感,以充盈著生命力的形象,豐姿勃發(fā)地站立在世人面前。西方的雕塑都是單色的,中國的彩塑則是集雕塑、繪畫、裝飾于一體,如此斑斕,如此美妙。
大雄寶殿佛壇北側(cè)天王

從左到右為:大梵天、多聞天王、增長天王、金剛密跡、散脂大將、大功德天、堅牢地神、鬼子母、日宮天子、娑竭龍王。
大雄寶殿佛壇南側(cè)天王

從左到右為:閻摩羅王、月宮天子、菩提樹神、韋馱天神、大辯才天、摩醯首羅、廣目天王、持國天王、帝釋天。
二十諸天衣服和環(huán)繞的絲帶以及頭飾表情等極富動感,使這些佛像也自然地產(chǎn)生了各自的魅力,仿佛這些塑像正以一種平和而莊嚴的步伐向我們走來,或者剛剛站立在蓮花寶座上。

環(huán)繞的絲帶在三維空間中創(chuàng)造無休止得螺旋式運動上極其重要,有的長而寬的絲帶繞在手上,有的緩緩垂掛在身體上,又從身體后繞出來。
這種含蓄而永不休止的動感,突破了寺廟中造像寂靜肅穆的氛圍,賦予了社會生活情感和世俗情態(tài),給神秘的佛殿以活潑的氛圍和濃厚的人間煙火味。

這些天神在古代匠人的雕塑下被賦予了鮮明的個性,梵天的清凈離欲,自在天的悠然自得,辯才天的睿智雄辯,韋馱天的正氣凜然……這些神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的塑像,令人頓生親切之感。
如果你想更全面的了解大雄寶殿內(nèi)的二十諸天塑像,請關(guān)注我們。我們將分為五期為大家詳細講述華嚴寺大雄寶殿二十諸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