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譽參半的“十全老人”
乾隆皇帝姓愛新覺羅,名弘歷,是滿清入關(guān)、定鼎中原之后的第四代君王。乾隆帝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 執(zhí)政時間最久又頗具爭議的封建皇帝,生于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卒于嘉慶四年(1799年),活了89歲。其在位時間長達六十年之久,后雖傳位給嘉慶,卻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訓(xùn)政三年,躬歷四朝,親見七代,其身體之強健,精力之旺盛,是歷代帝王無法望其項背的。乾隆是一位幸運兒。經(jīng)過祖父康熙的開創(chuàng)基業(yè)和父親雍正的嚴肅整飭,到乾隆繼位時,清朝正處于穩(wěn)固狀態(tài)和持續(xù)發(fā)展中,說他是坐享其成似乎并不過分。不過,作為一位有才能的皇帝,他沒有躺在祖、父的余蔭下呼呼大睡,而是憑借自己的才干和努力把“康乾盛世”推上巔峰?!?/p>
史載,到乾隆末年,中國總?cè)丝跀?shù)已達三億,占彼時世界總?cè)丝诘奈宸种?。而清朝的GDP在當時也是排位靠前的,至少能進前五位。論綜合國力,不能說是世界第一,但在亞洲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周圍鄰邦無一能與之抗衡。彼時的中國很有些天朝大國氣象,“康乾盛世”如烈火烹油已發(fā)展到了極致。但乾隆又是不幸者。中國封建社會早已日薄西山,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過是回光返照,乾隆縱使英明神武,畢竟已無力回天。面對國內(nèi)的人口壓力,國外已經(jīng)完成工業(yè)革命的西方列強之覬覦,乾隆的一切舉措,從未逾越封建制度藩籬半步。政治上一味強化君主專制,外交上盲目自信,閉關(guān)鎖國,經(jīng)濟上仍采取傳統(tǒng)的重農(nóng)抑商政策,無法把社會引向深度與廣度的發(fā)展與進步。他大興文字獄,扼殺進步思想,遏制科學(xué)精神。他沉湎于自己建立的“十大武功”,并沾沾自喜,晚年的他自詡“十全老人”,還命人鐫刻了一枚“十全”寶璽,寓意十全十美。該打的仗打了,不該打的也打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他還興師動眾六下江南,不僅花錢如流水,對地方的擾動甚大,引發(fā)民怨無數(shù)......乾隆后期,中國(清朝)由盛轉(zhuǎn)衰,當時英國使節(jié)馬嗄爾尼將大清比喻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zhàn)艦”,雖有些刻薄,但也絕非言過其實。
縱觀乾隆,不失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好”皇帝;但從世界史的角度橫著審視乾隆,你會發(fā)現(xiàn)大清落伍了,乾隆也跟不形勢了。乾隆死去不過半個世紀,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鎖閉的國門,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淖。因此,過于拔高他或過于貶低他的文治武功,都有失公允。

乾隆六下江南,財力物力耗費驚人
乾隆效仿乃祖康熙,也來了個六度南巡,財力、物力、人力的耗費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
《清史稿·高宗本紀》記載,第一次南巡,僅應(yīng)準報銷銀兩就達到568300余兩,這還不包括大量難以統(tǒng)計的紳民捐贈、地方攤派。在南巡途中,乾隆講究排場,用窮奢極欲形容并不過分,以吃喝為例,專門從北京攜帶乳牛75頭,御膳房用羊1000只、肉牛300頭,預(yù)先驅(qū)往宿遷、鎮(zhèn)江等地,后來又陸續(xù)源源不斷地補充運送,難計其數(shù)。每天還要由北京運送或由所經(jīng)地方供應(yīng)冰塊、泉水。此外,沿途地方官員和紳商還要進獻食物。史載,乾隆第三次巡幸江南時,僅兩淮鹽運使金輝就置辦香紗、宮扇、果脯等貢品,并進膳兩次,菜品有山珍海味及時蔬果品,共耗銀2700余兩。
地方官員為討皇帝歡心,競相比賽,極盡鋪張奢華之能事,就連乾隆自己都承認:各省添建屋宇、點綴彩燈未免徒滋繁費(有點虛)。史載,乾隆第五次南巡時,鎮(zhèn)江知府和屬下官員在運河邊布置了一個巨大的仙桃,綠葉映襯、顏色紅翠鮮艷。當乾隆御舟駛近時,突然煙花盛放,鞭炮齊鳴,巨大的仙桃從中轟然分開,桃子里赫然現(xiàn)出一座可以容納百人的戲臺,一群戲子咿咿呀呀正在演出壽山福海戲。蘇州地方官和富商為了迎駕,大肆修建、擴充園林。本來已荒蕪衰敗成為民居的獅子林,經(jīng)過當?shù)毓賳T不計成本地修復(fù) ,竟成為一座風(fēng)景秀麗、美輪美奐的江南名園。
江南人文鼎盛,經(jīng)濟發(fā)達,富甲天下。當?shù)氐纳倘藗優(yōu)榱藴蕚淝∧涎玻鹊胤焦俑g盡腦汁、煞費苦心,揮金如土更是少不了的。他們平時依靠官府,利用自己掌握的經(jīng)濟特權(quán)(譬如官府特許鹽引)獲取大量錢財,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每次,乾隆南巡,他們都積極參與籌辦,主要是出錢出力,目的是為自己贏取新的榮譽與權(quán)勢。

在乾隆第三、五、六次南巡時,兩淮鹽商每次均捐銀百萬兩。在第五次到江南巡游時,江浙鹽商捐銀六十萬兩,長蘆鹽商捐銀十萬兩。鹽商屬特許經(jīng)營,本大利多, 大都富可敵國,對于他們“踴躍急公,捐輸報納”,乾隆均予以笑納,并想辦法給予補償。由于乾隆不厭其煩地一次次巡游江南,鹽商們花的錢猶如“淌海水一般”,有些還因此破了產(chǎn)。據(jù)記載,乾隆第一次南巡時,揚州平山堂行宮原本沒有梅花,鹽商們覺得景色單一,就捐資種植一萬株梅樹,以作點綴 , 乾隆果然龍顏大悅。
乾隆六次南巡,竟然將康熙、雍正積攢下的家底揮霍一空
由于乾隆接二連三到江南游覽,地方官員和江南富商都不惜耗費巨資,結(jié)果總計去了六次,僅國庫里的公帑開支就達2000多萬兩,再加上其他支出,糜費達到數(shù)千萬兩。清朝百余年來積累起來的財富幾乎被他用之殆盡!南巡造成的浪費,成為造成乾隆后期清朝國力逐步衰竭的首要原因之一。
一次次聲勢浩大的南巡,社會危害劇烈,引發(fā)民怨沸騰
乾隆每次南巡,隨游的文武大臣眾多,護衛(wèi)、夫役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對江南社會的危害甚烈,弄得怨聲載道,諮議洶洶。比如首次南巡時,兩江總督黃廷桂“馭下嚴催督急”,征調(diào)、科派不已,弄得人心惶惶,百姓怨怒沖天。丹徒縣令負責(zé)督修御道,不忍心逼迫百姓遷墳,把御道繞了一里多路。黃廷桂知道后,勃然大怒,命他搗毀墳?zāi)怪匦?,否則就以“大不敬”罪嚴懲。丹徒縣令辯解說:“難道皇上從京師到丹徒,沿途都是直行,連一個彎都不拐嗎?他又不是秦始皇,聽到江南有掘人祖墳之事,會無動于衷嗎”?黃廷桂理屈詞窮,只得作罷。

在此后的數(shù)次南巡中,各地方官吸取了兩江總督黃廷桂的教訓(xùn),將皇帝南巡最主要的負擔全都轉(zhuǎn)嫁到商人身上。在乾隆巡幸途中,幾乎所有的行宮、名勝都由富商掏錢修建。據(jù)史料記載及不完全統(tǒng)計,六下江南,僅揚州一地的鹽商就砸下重金為乾隆帝修葺亭臺206座,建樓廊6164間,這些建筑皆不惜工本,非??季?,富麗堂皇,花費巨大。 乾隆對將開銷轉(zhuǎn)嫁商人的做法深表嘉許,數(shù)次夸和珅會辦事,這樣也確實減少了出巡對底層百姓的直接擾累,但另一方面卻嚴重的危害了江南商品經(jīng)濟的健康發(fā)展,因為商人精于算計,不甘心坐受盤剝,事后必定千方百計加強對百姓的搜括、貪污官引等辦法,減少、彌補自己的損失,這又嚴重損害了清朝財政與社會穩(wěn)定。
最重要的是,皇帝巡幸中縱情享樂、奢侈靡費之舉,無疑助長了東南大小官吏享樂之風(fēng),加速了地方政治的腐敗,同時也使整個社會陷入浮華、揮霍、頹廢的不良風(fēng)氣中難以自拔。以河工為例,乾隆本來宣稱自己南巡的重要目的是治河,構(gòu)筑堤壩,疏通河道,消弭水患,造福江南百姓,但到他執(zhí)政末年,卻“河工未見害先見”,究其原因在于官員貪污腐化。據(jù)記載,彼時南河歲修銀為450萬兩,但據(jù)知情者言,若將這筆防洪經(jīng)費的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真正用于治河,即可保海晏河清,平安無事,然而官員們連這最起碼的要求都做不到,在關(guān)系到國計民生的河務(wù)上都敢弄虛作假、損公肥私,把??顚S玫闹魏咏?jīng)費變?yōu)楣┳约合順分Y,其結(jié)果是素稱膏腴之地、富庶繁華的江南, 江河連年泛濫成災(zāi),江淮大地在水患的威脅下,民不聊生,清廷的財政收入也因為百姓生活凋零和經(jīng)濟凋敝而受到嚴重損害。
乾隆晚年時的悔悟
乾隆帝晚年曾說:“朕臨御天下六十年,并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實為做無益害有益”。由此看來,已到暮年的乾隆自己也認識到了南巡的消極作用。當嘉慶也打算效仿父皇南巡時,直隸總督吳熊光便拿出乾隆爺?shù)脑拋韴詻Q諫阻,嘉慶遂打消了出游的念頭,以后清朝的皇帝也再無南巡之事。


【插圖源自網(wǎng)絡(luò)】
(請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剽竊、搬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