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影中紀實編輯|影中紀實前言:2008年,云南一老板花2700多萬元在瀾滄江投放了6000萬尾魚苗,結果耗費了整整3年時間,卻連一條魚也撈不上來。在他走投無路之際,一個大學講師毛遂自薦,僅憑一招就幫他逆轉頹勢,使公司年收入從0突破3000

文 | 影中紀實
編輯 | 影中紀實
前言:
2008年,云南一老板花2700多萬元在瀾滄江投放了6000萬尾魚苗,結果耗費了整整3年時間,卻連一條魚也撈不上來。
在他走投無路之際,一個大學講師毛遂自薦,僅憑一招就幫他逆轉頹勢,使公司年收入從0突破3000萬!
那么,這些魚之前去哪了?這個大學講師又是如何抓住它們的?
一、“扎”進瀾滄江
2006年,62歲的何杰秋不顧眾人反對,毅然放棄了已經(jīng)從事20多年的鋼鐵行業(yè)。
2008年,他再次不顧眾人反對,一頭“扎”進瀾滄江,做起了水產生意。
這兩件事在旁人看來都是極為冒險的,但已過花甲之年的何杰秋做起事來,卻比年輕人還要狂野,誰勸也沒有用。
實際上何杰秋絕非是莽撞之人,他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
其一,退出鋼鐵行業(yè)是因為國家做出了資源產能的政策調整。
其二,扎根水產生意是因為響應國家號召,配合政府工作。
所以,即便在外行人眼中的風險再大,何杰秋的心中卻始終有著自己的一桿秤,他知道自己是在順勢而為,規(guī)避風險。
下定決心之后,何杰秋就開始進行實地考察,而當他第一次到小灣庫區(qū)的時候,就注定了會與這里結緣。
因為小灣庫區(qū)位于瀾滄江中游的位置,這里不僅風景優(yōu)美,而且空氣清新,放眼望去整個河流和山川都是生機盎然的純天然風貌,讓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
除了個人喜好之外,小灣庫區(qū)的“業(yè)務能力”也著實過硬。
這里以兩座水電站的大壩為起始點,有 340公里的養(yǎng)殖區(qū)。養(yǎng)殖區(qū)內的浮游生物和藻類非常豐富,水體環(huán)境非常適合鳙魚和鰱魚生長。
所以在何杰秋的眼中,如果能在這里發(fā)展水產事業(yè),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可話雖這么說,想要在水面遼闊、水流湍急的瀾滄江養(yǎng)魚還是沒那么簡單的。
畢竟,養(yǎng)魚可是一項技術性的大工程,如何“管好水”,又如何“施好肥”,這些技能光是學習就要花費很多的時間。
而且很多時候,一些關鍵經(jīng)驗是無法通過學習得到的,只能“吃一塹,長一智”,慢慢總結。
除此之外,從無到有進行水產養(yǎng)殖,光是魚兒長大就要等上好幾年的時間,之后的銷路怎么找?市場又如何?這些都還是未知數(shù)。
所以這個項目在公開招標之初,也有很多人打聽過,不過大多都是乘興而來,悻悻而歸。
何杰秋商海浮沉20多年,這些擺在明面上的“難點”他不可能想不到。
但是當他在學習、走訪和查閱資料之后卻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難點”其實正是這個項目“爆點”。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以小灣庫區(qū)的養(yǎng)殖區(qū)的面積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來說,在這里養(yǎng)魚完全可以“生態(tài)循環(huán)圈養(yǎng)”。
換句話說,就是在這里養(yǎng)魚不需要控制水溫,不需要施加肥料、飼料,魚兒可以通過吞食浮游生物就可以自給自足。完全就是“人放天養(yǎng)”。
其次就是,在這種開放環(huán)境中養(yǎng)出的魚幾乎和“野生魚”沒有區(qū)別,不管是口感還是肉質都屬于上乘。
參考市面上的情況,這種魚的銷售情況一般都是有價無市、供不應求。一旦養(yǎng)成,所有的投資都會換來翻倍的回報,這樣的生意豈有不做之理?
在這種情況下,何杰秋不顧眾人的反對和云南省農業(yè)廳簽訂了承包協(xié)議,決定要大干一場。
那么,一心要在瀾滄江中創(chuàng)造財富的“門外漢”何杰秋,又會經(jīng)歷怎樣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呢?
二、“人傻”錢多
何杰秋簽下水庫之后,就全力以赴地開始了自己的養(yǎng)魚事業(yè)。
首先是買魚苗,要想在340公里江段中養(yǎng)魚,對魚苗的需求量可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在何杰秋的計劃之中,投放6000萬尾魚苗是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內,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何杰秋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將云南境內的魚苗都買光了,最后只能到湖南、廣西等地去“求購”,前前后后一共花了花了1000多萬元!
這還不算完,想要養(yǎng)魚還要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粗略估計還需要1700萬元!
這個時候來自內部的質疑聲就出現(xiàn)了,何杰秋的員工們說他人傻錢多,也不怕幾千萬塊錢就這樣打水漂。
合伙人也坐不住了,雖然他們都相信何杰秋的能力和眼光,可動輒幾千萬的投資著實是有些嚇人,尤其是何杰秋所能看到的未來,他們并不能看到。
要說這些人之中膽子最大的,還得數(shù)何杰秋的親姐姐何幗英了,別人都只敢在背后小聲嘀咕,她卻直接殺到了弟弟面前,并憤憤地問道:
“你這辛辛苦苦賺了半輩子的錢,現(xiàn)在說扔就扔了?就這樣把全部身家都投進去,難道你就不知道控制一下風險嗎?”
何杰秋是個實干派,最討厭別人在事情還沒開始做的時候就下定論,但是又礙于姐姐的面子不便發(fā)怒,只得沒好氣的說了句:
“這個項目即便是我當了內褲也是要做的,哪怕是死在沖鋒的路上我也絕對不會回頭!任何人的任何反對意見以后都不要再提了!”
“就是說你非要把所有的錢都賠進去才心甘情愿嗎?”
“錢是我自己的!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何杰秋一句話說完,難以置信的表情爬到了何幗英的臉上,沒等她說話何杰秋又甩出一句:
“我不懂得控制風險,為什么我能做老板呢?你這么精明,為什么沒有做老板呢?難道這其中就沒有一點值得你自己反思的事情嗎?”
此言一出,何幗英將已經(jīng)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臉上的難以置信變成了委屈,她哭著跑出了何杰秋的辦公室。
另一邊的何杰秋也不好受,他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雙拳緊緊地握著,憤怒感充斥著他整個大腦。
這個憤怒不是針對于姐姐何幗英的,而是他真的已經(jīng)壓抑了太久了。
從他開始做這件事起,質疑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不是他聽不見,只是不愿意理會。
但再怎么說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沒有鋼筋鐵骨,三頭六臂,一口悶氣擠壓在胸口久了,難免會控制不住情緒。
都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如果說眾人的不理解是“苦其心志”,每天在水庫里忙活、學習是“勞其筋骨”,那么何杰秋接下來遇到的問題,可真的算得上是“餓其體膚”了。
何杰秋發(fā)現(xiàn),6000萬尾魚苗投進江中,長了幾個月卻連一條魚的影子都看不到,感覺就像是“憑空消失”了一樣。
這究竟是什么情況?
三、“消失”的魚群
從2009年4月開始,何杰秋團隊開始第一次嘗試捕魚,但是一直努力了4個月,硬是連一條魚都沒有撈上來。
一次兩次還說得過去,畢竟各種運氣、技術都有可能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但是連著4個月“顆粒無收”,就絕對不是運氣問題了。
工人們零零星星的又開始犯起了嘀咕,還有的一臉得意,說自己早就想到了這個情況。
關鍵是到了這個地步,連何杰秋自己都有點郁悶了,畢竟“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沒有人比他更希望看到這片水域中孕育出來的大魚了。
但是做“事業(yè)”的人和做“事情”的人還是有區(qū)別的,何杰秋在自己強大的心理素質驅使之下,很快就一掃陰霾。
只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有些恐怖的事情發(fā)生了......
2009年9月的一天,何杰秋和漁民一起照常巡江,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巨大的黑影閃過,他們以為是魚群,興奮地趕緊撒網(wǎng)。
就在這個時候又有人看見那個黑影了,隨即就有人大喊:
“水怪!水怪!有水怪啊!”
眾人趕忙看向聲源處,只見一個漁民用手指追蹤著黑影的蹤跡,所示之處,果然有一個不明生物在水中撲騰......水面上也激起了水花......
眾人為之膽寒,趕忙將船開回港灣,到淺水區(qū)的時候他們將剛才撒下的漁網(wǎng)收起,卻驚恐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網(wǎng)中間赫然出現(xiàn)了一個二十多平方米的大洞口。
從漁網(wǎng)損壞的痕跡上看來,斷裂處有著很多晶瑩的細絲,明顯就是被蠻力撕扯斷裂的,這下子大家都不能再淡定了,他們到底捕到了什么?
一時間“瀾滄江中有水怪”這句話被漁民傳得沸沸揚揚的,大家都說是水怪把魚給吃了,所以他們才一條魚都打不上來。
但是何杰秋并不接受這一說法。
首先,他不相信水怪的存在,其次,他堅信自己往江中放的6000萬尾魚苗一定能長大。退一萬步來講,就算是有水怪,也不可能把6000萬條魚全都吃完!
但是他能這么想,他手下的工人卻沒有這樣的覺悟。
本來干了這么長的時間就沒有任何收獲,現(xiàn)在又傳出江里有水怪。不管他們是否相信,起碼這都可以成為他們辭職的理由。
就這樣,一批人離開了。
何杰秋沒有說什么,他深知做出成績比任何挽留方式都有效,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何杰英計劃將捕魚這一塊兒的業(yè)務交給更為專業(yè)的外包團隊來做。
但遺憾的是,何杰秋在三年的時間里,接連找來了18只捕魚隊伍,沒有一支隊伍能從小灣庫區(qū)中撈上來哪怕一條魚!
此時何杰秋及其合伙人已經(jīng)累計投入了上億元!幾乎每個人都將身家性命壓在了這件事上了,所以這樣的結果顯然是讓眾人感到“窒息”。
何杰秋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在公司的壓力更是越來越大。
原本公司有300多號員工,這幾年的時間,有近200名員工都辭職不干了,一起合作的股東們,6個人也走了4個人。
對于這種情況,何杰秋對大伙說:
“你們要走我攔不住,你們投入的資金我也一定會彌補,但我覺得大家一路走來不容易,如果你們愿意留下來的話,賠錢算我的,賺了錢大家一起分。”
但是這些人終究還是離開了,就像是在瀾滄江中投進去的魚苗一樣沒有回頭。此時何杰秋的公司一下子變成了一個沒人、沒錢的空殼子。
但就在他即將要成為光桿司令的時候,他的“軍師”竟然不請自來了!
這是怎樣的一個“神人”呢?
四、“貴”人指路
“我需要8個月的時間研究水體結構和研制網(wǎng)具,這期間你不能過問,還要給我提供至少六百萬的資金支持,可以接受的話,我有信心把魚撈上來!”
說話的人是余建波,他是湖南農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的一個講師。
說實話,任何人聽到他的要求可能都覺得他是個騙子,但是何杰秋卻看到了他身上的自信,并毫無保留地相信了他。
就這樣,何杰秋批準了余建波的項目,別人都笑稱他這是請了個“貴”人。這個貴,指的是價格上的貴。
此后余建波就開始了自己的研究,你別說,他還真有兩把刷子!
經(jīng)過余建波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小灣庫區(qū)的魚基本上和野生的無異,警惕性極高。所以一旦漁民撒網(wǎng)就會驚動它們,致使它們立刻下潛。
而瀾滄江的水上下同溫,魚兒最深可以下潛到168米的深處,關鍵的是何杰秋團隊所使用的魚網(wǎng)只有35米深,這自然是沒有辦法補到魚的。
找到了問題的所在,余建波又開始研制捕魚的工具,幾個月之后,一張寬1500米,深90米的漁網(wǎng)就問世了!
同時,余建波還研究出了一套適合在瀾滄江捕魚的方法,他稱之為“趕攔刺張”。
簡單說來就是,以1500米的巨網(wǎng)攔斷小灣庫區(qū)的水流,又布置15道網(wǎng)列與張網(wǎng)網(wǎng)口連接,把魚群一點點趕到淺水區(qū)的魚庫,再進行捕撈。
古話說的好,“術業(yè)有專攻”,經(jīng)過余建波以犀利的改良之后2013年3月15日,何杰秋終于見到魚了!而且一次就撈上了480多噸魚!
這可把何杰秋高興壞了,自己這么多年力排眾議的堅持,終于看到了結果!看著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大魚,他的心里就像是吃了蜜一樣甜。
更讓何杰秋興奮的是,第二件好事隨即也接踵而至!
2013年5月,一個叫何元樹的大老板突然找上門來談合作,一張嘴就是要50噸魚!還邀請何杰秋一起開辦野生魚館!
何杰秋一想,開野生魚館不僅能帶來固定的銷路,還能提升利潤,這樣的合作就是“天作之合”!所以兩人當即簡單擬下合同,確定了合作關系。
在這里,要說一句題外話,看過西游記的朋友都知道,唐三藏師徒四人在取得真經(jīng)之后,佛祖發(fā)現(xiàn)他們少了一難,于是就又補了出來。
何杰秋的經(jīng)歷也有幾分類似,就在他準備與何元樹開啟合作之時,意外發(fā)生了......
一天,何元樹突然打電話過來說自己50噸的魚不要了,餐館暫時也開不了了,除此之外他還想向何杰秋借500萬元......
大家可以想一下,在你有能力的情況下,你會借給一個只見過兩次面的人500萬元嗎?
何杰秋就會!他在何元樹電話打來的第二天就把錢打了過去,沒有約定利息,沒有任何抵押,僅憑他對何元樹的認可!
而且!當他知道何元樹是在緬甸做政府支持的項目之后,更是放出豪言,自己的錢不要了,就當是入股了!
因為何杰秋從何元樹的身上看到了一個中國企業(yè)家的擔當!
尤其是當他發(fā)現(xiàn)因為何元樹的到來,改變了緬甸當?shù)睾芏嗳说纳娆F(xiàn)狀時,更是打內心深處尊重他。
而經(jīng)歷了這“最后”一關之后,何杰秋在國內的生意也開始蒸蒸日嘗,由于他們家的魚品質好,即便是高于市場價一倍也依然是“供不應求”。
想要預訂他家的魚,至少要提前半個月的時間,能不能供應得上還兩說。
而截止到2018年,何杰秋一年已經(jīng)可以銷售2000噸魚,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
對于何杰秋來說,這場仗他打贏了!
結語: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上天將要將降下重大的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的身體窮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撓干擾,用這些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堅韌,增加他所不具備的才干。
從這句話之中,你看到了誰的身影呢?沒錯,就是何杰秋。
誠然,不管是余建波還是何元樹都是他的貴人,但是正是因為他自己的堅信和堅持,才有了最后的結果,所以何杰秋才是自己最大的貴人!
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云開見月明。
我們都要相信,只要種下一粒種子,它遲早能開花結人,只要耐得住性子,終會有所收獲。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你留下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