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中的許多時候,一個人選擇了魚,就意味著同時放棄了熊掌,選擇了熊掌,就意味著同時放棄了魚,很難兩全其美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獲得的同時,就意味著某種舍棄。而在舍棄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某種獲得。那些擁有生存智慧的人,往往善于以舍為得,以此求得身心大自在,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從前,有一位父親,樂善好施,經(jīng)常給予別人,反而家財萬貫。而他的兒子卻性情貪婪。等到父親去世,兒子掌權(quán),千方百計搜刮別人的財富。最后天災(zāi)人禍,家遭不幸,變得一無所有。
這位父親,實際上是一位“以舍為得”的高人。他越舍越得,良性循環(huán),最后家財萬貫。而他的兒子,絲毫不舍,一味貪得,結(jié)果反而一無所有。這就充分地體現(xiàn)了生活中本來就有的得失總是相輔相成、相互轉(zhuǎn)化的辯證法。
現(xiàn)在的商家,做優(yōu)惠活動促銷產(chǎn)品,也是運用了這樣的道理。越是讓利于民,越能取得老百姓的好感,老百姓就越愿意買商家的產(chǎn)品,商家也就因此銷量大增,越來越富有。反之,如果擅自提價,或者缺斤少兩,想一口吃成胖子,反而會讓顧客不斷流失,到最后,越是想求取錢財,越是得不到錢財。

這樣的道理,也普遍地適用于自然界。
漁人在捕魚,一只蔦鳥飛來,叼走了一條魚。有無數(shù)只烏鴉看見了魚,便聒噪著去追逐這只蔦鳥。
蔦鳥飛東飛西,滿天的烏鴉都是緊追不舍。蔦鳥無處可逃,幾乎到了絕境。它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烏鴉啄得死無葬身之地。又驚又怕之下,魚就從嘴里掉下來了。于是,無數(shù)只烏鴉又朝著魚落下的方向繼續(xù)追逐。
這只蔦鳥如釋重負(fù),棲息在樹枝上,心想:我背負(fù)這條魚,讓我恐懼煩惱;現(xiàn)在沒有了這條魚,反而內(nèi)心平靜,沒有了恐慌和憂愁。
反觀人生,不也是這樣嗎?

如果癡情是束縛,你能舍去癡情,不就能得到自在么?如果虛名是煩惱,你能舍去虛名,不就能得到清凈么?
“麝因香重身先死,蛾因絲多命早亡。”人生的過程中,越是貪求得到,越容易很快失去;而越是能夠舍棄,反而會得到更多。
喬布斯就深諳“以舍為得”之道。
喬布斯和比爾·蓋茨打了十多年的官司。按法院最終的判決,比爾·蓋茨要賠給喬布斯十億美元。
十億,不是一個小的數(shù)字,即使對于微軟這樣的大公司來說。所以那時,比爾·蓋茨很是苦惱。
有一天,比爾·蓋茨接到了喬布斯的電話。喬布斯告訴比爾·蓋茨,他可以從中周旋,直到法院撤銷對蘋果的訴訟。
開始,比爾·蓋茨當(dāng)然是不相信的,因為這意味著喬布斯拿不到那十億美元。比爾·蓋茨甚至懷疑,喬布斯是故意來羞辱自己的。

但當(dāng)喬布斯坦誠地跟比爾·蓋茨說,希望可以跟微軟合作的時候,比爾·蓋茨才相信了他的誠意,最終答應(yīng)讓微軟和蘋果合作,成為“一家人”。
蘋果方面,不是沒有人反對,但喬布斯想的卻是:即使自己能夠獲得十億美元的補(bǔ)償,但是蘋果公司的人才正在慢慢流失,三五年后,市場即將被占領(lǐng)領(lǐng),到那時公司就很難再被救活。要想公司重新活起來,只有依靠比爾·蓋茨的微軟。所以他寧可舍棄十億美元的補(bǔ)償,放棄眼前的既得利益,來成全公司未來的大發(fā)展。
事實上,正是因為喬布斯舍棄了十個億,促成蘋果與微軟的合作,才換來了蘋果的一路向前,所向披靡。

得失是一時的,理想是一生的。生活當(dāng)中,一個人不要在得失上太過認(rèn)真計較。如果總是一味地想據(jù)為己有,有時反而無法得到。人們常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許多時候,詩意一點,隨性一點,以退為進(jìn),以舍為得,反而能柳暗花明,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