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在冰冷的南極附近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爆發(fā)了二戰(zhàn)之后最大的??諔?zhàn)和登陸戰(zhàn),當時英軍參加登陸戰(zhàn)的有6000名陸戰(zhàn)隊士兵(主要是陸戰(zhàn)隊第三突擊旅和兩個傘兵營),由于阿根廷守島部隊在“斯坦利港”周圍建有不少永備性工事,給
引言

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在冰冷的南極附近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爆發(fā)了二戰(zhàn)之后最大的海空戰(zhàn)和登陸戰(zhàn),當時英軍參加登陸戰(zhàn)的有6000名陸戰(zhàn)隊士兵(主要是陸戰(zhàn)隊第三突擊旅和兩個傘兵營),由于阿根廷守島部隊在“斯坦利港”周圍建有不少永備性工事,給英軍登陸部隊造成了很大的麻煩,而皇家海軍陸戰(zhàn)隊當時的攻堅武器只有“勞80”火箭筒,射程和威力都不夠…為了開辟進攻通道,英軍SAS特種隊使用“米蘭”反坦克導彈對威脅較大的堡壘進行攻擊,由于“米蘭”反坦克導彈威力強大,阿根廷這些永備性工事頃刻間土崩瓦解!大大緩解了皇家陸戰(zhàn)隊的進攻阻礙,“米蘭”導彈為最終攻占馬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研制背景
1960年代東西方冷戰(zhàn)進入到了第一次高峰期,而二戰(zhàn)中獲得機械化大兵團作戰(zhàn)經驗的蘇聯軍隊開始大量裝備了新一代的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從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逼迫北約國家,為了對抗可能出現的蘇聯鋼鐵洪流沖擊,北約國家在1960年代也制造出來:酋長(奇伏坦)、豹Ⅰ、M60…等坦克與T54A/55、T62、T64坦克抗衡,雖然說質量上要略超過蘇制坦克,但數量上的劣勢并沒有改變。
雖然說在裝甲集群建設方面處于劣勢,但北約仍然利用技術優(yōu)勢研制反坦克導彈這一先進武器對抗蘇聯(華約)的坦克裝甲車輛。
當時美軍已經開始裝備了“陶氏”反坦克導彈,該導彈既可以由車輛和直升機發(fā)射,也能由營連分隊當中的反坦克組使用,而歐洲國家為了保持防務獨立性,法德兩國也在1960年代中后期研制車載和直升機使用的“霍特”反坦克導彈,也就是上面圖片里法制“小羚羊”武裝直升機掛載的這個、另一型就是本文要說的“米蘭”反坦克導彈。
“米蘭”輕型反坦克導彈基本性能
“米蘭”反坦克導彈與“霍特”反坦克制不同,它屬于輕型便攜式反坦克導彈,主要是給營連分隊徒步打仗時所使用的,尺寸要短、重量要輕,這樣才便于攜帶和徒步行軍。
“米蘭”導彈是在1963年立項的,法德兩國分別于1972年和1973年裝備到部隊,導彈的重量只有6.65公斤,導彈含外包裝發(fā)射器長1.26米,導彈長0.755米、最大彈徑116毫米,從上面圖片里來看“米蘭”導彈連同發(fā)射器確實不大。
“米蘭”導彈雖然不大,但它的戰(zhàn)斗部重達3公斤為聚能破片式,內裝1.45公斤高爆炸藥,為黑索金和TNT3:1的配置比例,導彈最大射程2000米,飛出發(fā)射器的初速為75米/秒、最大飛行速度200米/秒,“米蘭”原型彈破甲深度為690毫米,改進型“米蘭–2”增加到了850毫米,這兩個數值都超過了1980年代的所有現役坦克的防護水平。
“米蘭”導彈是一套系統(tǒng),采用光學跟蹤/瞄準、紅外測角技術,主要設備有控制箱、彈架(托)、三腳架和發(fā)射點火裝置所組成。整個系統(tǒng)重量也很輕只有15.5公斤,徒步行軍機動能力非常好,同時“米蘭”導彈也可以安裝在車輛和直升機上發(fā)射。
“米蘭”反坦克導彈的使用過程
安裝在英國“武士”步戰(zhàn)車上的“米蘭”導彈,在“海灣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當中擊毀了上百輛伊拉克軍隊的坦克。
“米蘭”與“霍特”兩型反坦克導彈在北約陸軍當中搭配使用,“霍特”導彈負責500~4000米的反坦克距離;“米蘭”的打擊距離50米~2000米的坦克裝甲車輛和堅固的永備性鋼筋混凝土工事。
“米蘭”反坦克導彈從展開、準備再到發(fā)射時間很短5~8分鐘內可以完成,徒步反坦克組為三人制:觀察手、裝填手和發(fā)射手,在有車輛運輸的條件下可以乘坐“潘哈德”四輪裝裝甲車或者“悍馬車”運輸到要伏擊的區(qū)域,將車輛隱蔽反坦克組下車,徒步進入到伏擊點。
通常都是彈藥裝填手和發(fā)射手同行到達發(fā)射地點,觀察員則通過望遠鏡搜索敵方的坦克裝甲車輛或者堅固火力點。
發(fā)現目標之后通過單兵電臺(對講機)告知發(fā)射組要打擊目標的具體位置。
發(fā)射組抵達伏擊點之后先將三腳架牢固支撐,再安裝上地面景象觀察/跟蹤儀,裝填手將導彈發(fā)射器裝上發(fā)射架并且通電和預熱。
發(fā)射器安裝完成后將要地面景象跟蹤/瞄準儀的鏡頭保護前蓋打開,根據觀察手提供的目標方位進行精確搜索。
確認目標的方位之后裝填手將發(fā)射器的保險打開,使導彈處于待發(fā)狀態(tài)。
從地面景象跟蹤/瞄準儀里看到的景象,該瞄準儀有白光和紅外光觀察模式。
這張圖片就是紅外模式,通常在夜間和氣象不良的條件下使用,可有效的探測到坦克裝甲車輛發(fā)動機所發(fā)出的熱源,并且它的操作很方便在瞄準時只需將圓環(huán)十字線套在目標上就可以實現連續(xù)跟蹤。
當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打開發(fā)射按鈕就可以將導彈發(fā)射出去了。
總得來說“米蘭”導彈的技術水平要比當時蘇聯AT3“耐火箱”反坦克導彈先進了一代,也不需要操縱桿去調節(jié)導彈的飛行軌跡,只需將景象儀里的十字線和圓環(huán)套住目標就可以實現半自動跟蹤,大大的提高了打擊的準確率和發(fā)射速度。
多次的參戰(zhàn)次數和輝煌的戰(zhàn)績
伊朗軍隊現在仍然使用“米蘭”作為主要反坦克武器。
“米蘭”反坦克導彈剛剛在法陸軍服役不久就被很多國家購買,最先參戰(zhàn)是在“兩伊戰(zhàn)爭”期間,由于蘇制“耐火箱”導彈對操縱手的技術要求很高并不受到中東國家的歡迎,而“米蘭”導彈的簡單操控則符合所有國家的技戰(zhàn)術要求,所以在全球熱賣,當時的價格為3000美元一枚,伊朗和伊拉克大肆采購,在“兩伊戰(zhàn)爭”中使用同型號導彈相互傷害!
而到了西方國家軍隊手中“米蘭”則發(fā)揮出了更大的作用,海灣戰(zhàn)爭期間伊拉克軍隊的“飛毛腿”導彈是給多國部隊構成最大威脅的武器,為此多國部隊派遣出多支特種部隊進入到茫茫沙漠去尋找這些“飛毛腿”導彈的發(fā)射營…上面圖片里就是英軍的SAS特遣隊,駕駛著越野吉普尋找“飛毛腿”,明顯的看到在發(fā)動機蓋上有兩枚“米蘭”導彈發(fā)射器…根據目前所了解到的情況,“米蘭”確實摧毀過“飛毛腿”導彈的發(fā)射架和導彈,但具體數目不詳。
當然在其他參加海灣戰(zhàn)爭國家軍隊也在使用“米蘭”,它的戰(zhàn)果僅次于“地獄火”、“霍特”這兩型機載重型反坦克導彈。
“米蘭”改進型
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戰(zhàn)爭“米蘭”再一次參戰(zhàn),雖然戰(zhàn)果沒有上一次大,但在英軍進攻巴士拉時仍然摧毀了不少伊拉克的坦克,而2003年的“米蘭”已經升級到了“米蘭–3”型。
“米蘭–3”,配用了“固體激光近炸引信”,從而使103毫米和115毫米戰(zhàn)斗部破甲能力提高25%~30%。第二個改進的就是使用了最佳設計的3公斤新型戰(zhàn)斗部,提高了擊穿復合裝甲、多層材料間隔裝甲和爆炸式反應裝甲的能力。
采用數字式設備取代了原先的模擬設備,如:定位器、指令發(fā)射裝置、譯碼器,有效的提高了導彈的接收指令靈敏度。
飛行當中的“米蘭–3”,尾煙已經很小了。
使用的新型低煙火箭發(fā)動機有效的提高最低發(fā)射有效射程和發(fā)射組(車輛)的隱蔽性。同時還使用新型高強度輕質材料替代了原來的鋁合金支架、三腳架和發(fā)射指令箱的外殼,降低了整個系統(tǒng)的重量,徒步機動能力進一步提高。
結語
從1974年開始服役的“米蘭”基本型到1991年的“米蘭–2”,尺寸和外形都有一些變化。
米蘭反坦克導彈從開始服役距今已經40多年了,由于性能先進、重量輕,即可徒步攜帶使用也可以安裝在各種車輛上,通用能力很強,還參加多次的實戰(zhàn)考驗,作戰(zhàn)能力頗佳,是歐洲在2000年前最成功的反坦克導彈,因此受到許多國家的喜愛目前有20國家裝備它,除德法兩國制造“米蘭”之外,英國、意大利、印度也生產,生產量33萬枚和1萬多套發(fā)射裝置,目前“米蘭–3”還在生產其它型號早已經停產了。
米蘭反坦克導彈由于設計年代比較久遠發(fā)展?jié)摿λ坪醣煌诒M了,而與它同時研制的重型“霍特”反坦克導彈也已經落伍了,潛力也挖盡了,為了應對1990年代和21世紀的反裝甲要求,歐洲幾個大國開始研制新一代的重型和中型反坦克導彈,其射程、威力和智能化水平都超過了“米蘭”和“霍特”。
新的反坦克導彈被命名為“特里蓋特”,英國和德國負責研制重型彈,法國負責研制中型彈,由于科技進步“特里蓋特”導彈肯定會更強,據說還能打擊低空慢速飛行的直升機,但歐洲人在聯合武器方面一貫拖拉,不是眾口難調就是資金缺乏,一直都不痛痛快快!就拿“特里蓋特”導彈來說,早在1988年就立項了當時德國還沒統(tǒng)一,到1990年代中期才初步完善,但蘇聯解體了在沒有較大外部威脅的情況下歐洲各國開始大規(guī)模削減軍事力量,軍費開資也逐年減少…“特里蓋特”這樣的小項目也就一拖再拖著。
“特里蓋特”直到2002年才開始進入到小批量服役階段,到現在已經20年過去了仍然沒有全面替代“米蘭”,以至于“米蘭3”與它競爭英軍下一代反坦克導彈的合同。
三哥的“米蘭–2”。
與所有武器一樣,“米蘭”反坦克導彈已經到了遲暮之年,與“標槍”、“短號”、“長釘”…這些新一代導彈相比它已經全面落后了,這是因為它的原始設計限制了它的進一部分發(fā)展,但“米蘭”也在戰(zhàn)場上叱咤了幾十年,現在仍然活躍在熱點地區(qū),即便是10年后它全面退役了,也還是一代知名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