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和嶗山,分據(jù)魯國和齊國,一東一西交相輝映?!懊啦幻兰亦l(xiāng)水”,家鄉(xiāng)山亦復(fù)如是,此兩座山在當(dāng)?shù)厝嗣裥闹械牡匚蛔圆槐囟嗾f,就連山中物產(chǎn)也自帶加成,似乎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泰山赤鱗魚泰山赤鱗魚泰山水系有著名的“泰山赤鱗魚”,傳說此魚乃是瑤池仙
泰山和嶗山,分據(jù)魯國和齊國,一東一西交相輝映?!懊啦幻兰亦l(xiāng)水”,家鄉(xiāng)山亦復(fù)如是,此兩座山在當(dāng)?shù)厝嗣裥闹械牡匚蛔圆槐囟嗾f,就連山中物產(chǎn)也自帶加成,似乎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泰山赤鱗魚

泰山赤鱗魚
泰山水系有著名的“泰山赤鱗魚”,傳說此魚乃是瑤池仙子為王母娘娘所養(yǎng),后因故遺落在泰山圣境,乃是泰山人民的造化。既是仙家之物,當(dāng)然有些不同凡品之處,據(jù)說其特點有三:第一,此魚只產(chǎn)于泰山水系,“僅產(chǎn)于泰山的黑龍?zhí)?、桃花峪、后石塢等陰暗的深水之中,尤以黑龍?zhí)稙榧?/strong>”,別處無之;第二,此魚養(yǎng)不活,“赤鱗魚不下山”,挪窩即死;第三,肉味鮮美無比,自古為皇家貢品,不過此魚肌間刺較多,個頭不大,通常以酥炸為宜。
出于對家鄉(xiāng)物產(chǎn)的熱愛,民間傳聞多有夸張謬贊的成分,“泰山赤鱗魚”也逃不過這條規(guī)律,傳說中的“三個特點”均與事實不盡相符。首先,“泰山赤鱗魚”即鯉形目鯉科鲃亞科白甲魚屬的多鱗白甲魚/onychostoma macrolepis,除泰山之外,嘉陵江水系和漢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以及浙江龍泉均有之。如果再加上白甲魚屬的同屬近緣種,分布區(qū)域就更加廣泛,絕非泰山特產(chǎn)。
其次,“泰山赤鱗魚”不下山、養(yǎng)不活也是老皇歷了,我國在淡水魚養(yǎng)殖領(lǐng)域造詣甚深,對付區(qū)區(qū)多鱗白甲魚也不在話下,不僅泰安地區(qū)有養(yǎng)殖,其他省份如陜西等也有。其價格幾經(jīng)起落,泰安地區(qū)的“赤鱗魚”至今仍然居高不下。最后,此魚味道是否真的鮮美無比?這個不好說,因人而異,說好的自然是有,但也有很多人覺得也不過爾爾,至少對不起價錢。我個人覺得還不如鯽魚......
嶗山仙胎魚
無獨有偶,嶗山水系也有一種“獨特”的魚類,名為“嶗山仙胎魚”,傳說乃是仙人拋撒人參種子于水中所化,江湖地位幾與“泰山赤鱗魚”等同。清代同治版《即墨縣志》如是說:“仙胎魚出白沙河,從九水來,山回澗折,其流長而清湛不染泥塵,魚之游泳于清泉白石中者也,大可五、六寸,鮮美異常?!泵耖g關(guān)于此魚的說法,無非就是“嶗山特產(chǎn),別處無之”、“鮮美異常,曾為貢品”等等,總之就是玩兒命夸,反正吹牛不上稅。據(jù)說此魚還有和尋常魚類不同的特點:不但全無腥味,而且清香怡人。
嶗山仙胎魚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呢?不盡然,這事兒得分開說。此魚即生物分類意義上的香魚/Plecoglossus altivelis,屬于胡瓜魚目香魚科香魚屬。香魚體內(nèi)的不飽和脂肪酸會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催生壬烯醛類物質(zhì),正是“香味兒”的來源,類似于“甜瓜味”或“黃瓜味”;其脊背前部分有一條富含脂肪的脂肪腔,香氣尤盛。這在魚類中并不是個例,同為胡瓜魚目的池沼公魚/Hypomesus olidus也有此特點,故在東北又名“黃瓜香”。
至于“嶗山獨有”,洄游魚類的性質(zhì)直接否定了這一點,海水淡水來回竄,你敢說是哪個地方特產(chǎn)?實際上,香魚分布于東亞沿海,包括我國和日本(朝鮮半島也有),并非嶗山獨有。香魚味美,卻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識,絕非浪得虛名。日本人對香魚的鐘愛遠(yuǎn)超國人,常見做法有稚魚天婦羅、甘露煮、雜炊、香魚飯或用“蛹串”的手法串起來鹽烤等。注意一點:雖然“日月同天”,但畢竟“山川異域”,日文中的香魚就被寫成“鲇”,切不可望文生義,誤以為是傻大黑粗的鯰魚。如果說鯰魚好比黑李逵,那么香魚就是林黛玉。
香魚過去被劃分為指名亞種P. altivelis altivelis和琉球亞種P. altivelis ryukyuensis,琉球亞種僅分布于琉球群島,我國的香魚被認(rèn)為是指名亞種。2005年的一項研究認(rèn)為,中國大陸沿海洄游型香魚應(yīng)獨立為中國香魚亞種/P. altivelis chinensis,其體型比指名亞種要小,口裂只到眼睛下方,指名亞種的口裂一直到眼睛后方。中國香魚分布于黃海、渤海、東海等地沿海溪流中,北至遼東半島和遼西走廊,南至閩南和中國臺灣濁水溪以北的淡水水域均有發(fā)現(xiàn)。
香魚對環(huán)境的要求很高,近些年由于水質(zhì)惡化和過度捕撈,野生資源逐漸萎縮,嶗山五大水系中的香魚已經(jīng)芳蹤難覓,幾近滅絕,這真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情。不過,和赤鱗魚一樣,香魚的人工養(yǎng)殖業(yè)已成熟,中國大陸、臺灣省和日本地區(qū)均有之。青島市建立了“嶗山仙胎魚”良種繁育基地和示范養(yǎng)殖基地,實現(xiàn)年繁育良種魚苗30萬尾、養(yǎng)殖仙胎魚10萬尾規(guī)模,前景十分看好。
泰山赤鱗魚和嶗山仙胎魚,孰美?
如果把赤鱗魚和仙胎魚相比較,哪一種更好呢?
赤鱗魚屬于鯉形目,肌間刺是少不了的;香魚屬于胡瓜魚目,從頭到尾一根大刺,沒什么肌間刺,僅這一點就令很多人心生好感。而且,仙胎魚之香,確實是一般魚類沒有的天賦異稟,赤鱗魚是斷然比不上的。從市場方面來看,赤鱗魚在泰安當(dāng)?shù)貎r格高昂,但在其他地方并不受重視,受眾狹窄,仙胎魚則是享譽(yù)東亞的“淡水魚之王”,銷路比赤鱗魚廣多了,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
毫無疑問,“仙胎魚”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