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原本是平平無奇的一個中午,四川的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工作著,結果,突如其來的劇烈晃動打破了這種平靜,一場巨大的災難隨之而來。這場特大地震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汶川附近的數十個城鎮(zhèn)都遭遇了災難,數以萬計的家庭被這場無情的災難摧毀
2008年5月12日,原本是平平無奇的一個中午,四川的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工作著,結果,突如其來的劇烈晃動打破了這種平靜,一場巨大的災難隨之而來。
這場特大地震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汶川附近的數十個城鎮(zhèn)都遭遇了災難,數以萬計的家庭被這場無情的災難摧毀,留下了無比的凄涼和悲傷。
災難發(fā)生后,各方面的組織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災的工作當中,由于地震的強度太大,不少重要的道路都遭到了損毀,空投成為了運輸物資的主要方式。

救援,是時間和生命的賽跑
地震發(fā)生后,國家的高層迅速做出了重要指示: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
那會,總理有著地質學的背景,他也能大概感受到災區(qū)正經歷著什么,也迅速想方設法前往災區(qū)指導工作,在地震當天的夜晚10點15分,國家救災委員會啟動了1級響應預案。
在主震發(fā)生后,包括中國地震局12人、北京軍區(qū)150人以及武警總醫(yī)院22人乘坐兩架直升機前往四川災區(qū)。
10個小時后,他們就抵達了這里,并且提前做好了準備工作。
要知道,北京和四川之間的距離有1500公里,放在全球范圍內,如此迅速的響應措施,也是極為罕見的。
與此同時,四川、重慶、江蘇、遼寧等地的省市也進入了快速準備當中,超過4000人的救援隊也迅速趕赴救援現場。
救援的初期,大家遇到最為尖銳的問題便是由于山體滑坡導致道路受阻,承擔重要任務的救災車輛沒有辦法抵達災區(qū);
而且,這一情況還在不斷加重,墜落的滾石也不斷阻礙著救援人員們前進的步伐。
其實,就算是直升飛機,在救援的過程中也極容易遇到問題。
有300多名藏族村民在沒有食物和飲用水的情況下被滯留村莊超過了5天的時間,一直等到救援飛機找到時機開進去了,這些受傷的群眾才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5月15日,國家再度調動了90架直升機,其中有60架由空軍和陸軍提供,還有30架由民航提供,這也成為了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非戰(zhàn)爭空運救援行動。
直升機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可他們義無反顧。
在5月31日,就有一架載有幸存者和機組人員的救援飛機在汶川縣因為大霧和風暴而墜毀。
救援隊們不斷搜尋著幸存者,他們也在和時間賽跑。
通常情況下,埋葬在廢墟下的人員僅僅只有3天的黃金生存時間,這三天,也被稱為“救援的黃金72小時”。
可是,就算3天之后,所有人仍然沒有放棄希望,特別是在川北縣,許多獲救人員就創(chuàng)造了災難中生存的奇跡。
有的時候,為了穩(wěn)定民眾的情緒,相關部門也會采用晚報消息的方式,可在這次特大地震中,全都變了。
無論是政府還是媒體,都學會了和謠言賽跑,并且成功擊敗了各種謠言。
地震發(fā)生不到10分鐘以后,中國地震局馬上就和新華社取得了聯系,消息被很快公布出來。
由于多地本來就有著明顯的震感,大家也在電視機面前守著消息,所以消息剛剛經過公布,迅速便傳遍了全國。
就在第二天,主流媒體《人民日報》等報刊馬上開始向公眾們提供了多層次、多方位的災情報告和救災工作的項目進展,各大網站也提供了關于災情的最新資料。
根據一位空降兵連長的救援日記,令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大家對于一個職工宿舍樓的搜救過程。
5月15日,部隊來到了受災現場,一棟6層的樓房已經全部倒塌,左側還有一棟樓房已經嚴重變形,現場余震不斷,時不時就會有磚頭從上方掉落下來,遇難者的家屬們在現場哭成一片。
戰(zhàn)士們來不及多想,也顧不得危險,很快便投入到救災行動當中,在大家清理了一處水泥板后,發(fā)現了下方緊緊抱在一起的一家三口,很遺憾,他們已經沒有了生命跡象。
父母的臉上充滿了浮腫,暗紅色的血跡散落全身,可他們懷中的孩子卻沒有看到一點傷痕,猶如在母親的懷里睡著了。
如此悲壯的場面,也讓救援隊們心中充滿了悲痛之情,大家都舍不得把這一家人分開,最終這三具遺體被送出去的時候,戰(zhàn)士們都高高舉起了右手,向這一家三口表達了崇高的敬意。
僅僅一天之后,救援隊們便趕到了震中地區(qū)洛水鎮(zhèn)蔬菜村。
他們從村民的王興鳳的口中得知,在地震中她已經失去了丈夫,現在兒子也重傷住院,家里價值40萬元的瓷磚和6萬元準備用來進貨的現金也被埋了廢墟之下。
巨大的悲痛讓這位中年婦女已經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于是,連隊最終選擇了幫助她。
當即組織起20多名官兵來到廢墟之上,想方設法挽救她的財產,最終找到了那6萬元現金和大量的票據、銀行卡等。
王興鳳接過那6萬元錢,流著淚對大家說:
“地震讓我們家的房子垮塌了,親人也離開了,什么都沒有了,感謝你們讓我擁有了活下去的勇氣?!?/p>
洛水鎮(zhèn)四周一片狼藉,超過百分之九十八的房屋被損毀,連隊進村之后的首要任務,便是消除隱患、搭建帳篷和安定民心。
那個時候,依舊是余震不斷,連隊的官兵們冒著風險不斷搶救著財物和經濟作物。
為了能讓災區(qū)的孩子們早日回到校園,官兵們奮戰(zhàn)了7天7夜,迅速建設出了空軍愛民小學,并且還修建了“黃繼光大道”。
收音機在關鍵時刻發(fā)揮出重要作用
這次的救災,是多角度和多方面的,有人注意到,在5月20日那天,新華社北京發(fā)表了一篇內容,內容中的信息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為了能讓廣大抗震救災部隊和廣大官兵及時、迅速地了解外部的信息,遵照國家的指示,總參部、總后勤部、總裝備部決定向部隊配發(fā)17萬臺無線電收音機,這批收音機的總價值達到了1700萬。
也就是說,從地震剛剛發(fā)生后不久,相關的準備工作就已經開始了。
首批6.2萬臺收音機已經在5月19日和5月20日這兩天從廣東、浙江等多地運往四川災區(qū),在當月20日,也分發(fā)到汶川、北川、德陽、都江堰、綿竹等地的救災官兵手上。
根據當時的信息顯示,第二批收音機數量大概在5萬臺,會在5月25日之前陸續(xù)發(fā)往災區(qū),其它接近6萬臺也會盡快運往成都。
在二十一世紀,國家科技已經獲得了高速發(fā)展,收音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舊時代的產物,也漸漸被淘汰了,可是,在如此危急的時刻,收音機卻派上了巨大的用場。
其實,答案也非常明顯,在這場無比慘烈的大地震中,除了群眾的家園和救援道路被摧毀了,網絡信號也遭遇到了大面積的破壞。
救援本身就是和時間的賽跑,此時的信息溝通就非常有必要。
收音機的原理,也是能夠將電波信號轉換,并且能夠收聽廣播電臺發(fā)射音頻信號的一種機器,這也是它們被稱為“無線電”的原因。
對于正在執(zhí)行救災任務的廣大官兵來說,各部隊的救災工作正在朝著很多偏僻村莊中推進,無線電也能夠將很多信息傳播給高度分散的救災部隊。
考慮到收音機可能存在著缺少電池的情況,在這17萬臺收音機當中,同樣也包括了9萬臺手搖自發(fā)電式收音機,這也能緩解前方戰(zhàn)士們的燃眉之急。
對于廣大群眾而言,收音機的作用也很大。
試想一下,災區(qū)的災民們本來就在一瞬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這個時候他們內心深處充滿著痛苦和恐慌。
每天都被困在災區(qū)中,心態(tài)也會漸漸崩塌,此時,能夠收聽到外界的信息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這些信息,也成為了他們心中的“定海神針”。
在整個地震的救援過程當中,每天,收音機當中都能傳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有人從收音機中聽說了親人獲得了救助,有人從收音機中聽到了生存的希望。
許多人們所理解的先進科技,在如此特殊的情況下或許還并不頂用,反倒是那些已經被“淘汰”的東西,卻在危險來臨時發(fā)揮出極為重要的作用。
從“市場”的角度理解,在邁入新世紀以后,大眾對于收音機的需求其實并不高,可是在各種的自然災害救援面前,它們又顯得充滿了價值。
比如在2010年的青海、2013年的雅安,收音機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試想一下,在和時間賽跑的過程中,信號當然是重要的內容,衛(wèi)星設備比較笨重,如果去采用這種方式的話,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去搭建設備,可這一天時間的意義,確實重大的。
再說,戰(zhàn)士們在前方不斷執(zhí)行著任務,根本就沒有一個很好的休息時間,只要有了收音機,哪怕僅僅搭配上小小一盒電池,便能夠維持10天左右,十分方便。
很難想象,如果這些災難面前,收音機的供應問題沒有辦法妥善解決,那么戰(zhàn)士們將會遇到什么樣的挑戰(zhàn),在無情的天災面前,收音機所承載的,是滿滿的希望。
如今,當時間邁入2022年,距離汶川地震之殤已經將近14年時光,那些在地震中頑強活下來的人,以自己的堅強和努力代替那些死去的人們,活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2022年的汶川地區(qū),已經煥然一新,但那塊意味著傷痛的雕刻墓碑一直矗立在汶川舊址,告訴后來者此處曾經遭受的悲傷和痛苦。
如果再度搜索汶川地震,會看到很多新聞將目光聚焦在了震后人們的生活和自愈過程。
一切都很好,所有人都在慢慢走出陰霾,為了嶄新的未來而奮斗。
有失去的孩子重新孕育新生命,有震后殘疾的孩子堅強不屈奮斗美好未來,也有直面地震之后選擇以最樸實的鏡頭記錄下汶川人民的生活軌跡。
天災之前,一切皆悲歌,但所幸,我們背靠祖國,國家為了人民的安全一往無前。
當年的汶川地震如此,現在的疫情肆虐亦是如此;如今,只愿太平盛世一路飛躍,來到眾人身前。
無病無災,無痛無難,祖國繁榮昌盛,世界和平互聯。
當年,汶川地震投放下的17萬臺收音機是為了方便聯系,以及讓汶川地區(qū)的人們及時收到信息,方便溝通。
一切都是為了震后的救援與救贖,但始終,國家就是最強大的依靠!
愛我中華,威武不屈!汶川14年,煥然一新的何止是這片土地!
參考
Y.Chen,D.C.Booth,柴浩翔.《2008年汶川地震:災難剖析》第五章:應急響應和救援[J].世界地震譯叢
牟笛,陳安.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優(yōu)先原則與安全管理[J].中國應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