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生長于北緯33度-48度之間的海拔數(shù)百米的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主產(chǎn)于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東部。人參的別稱為黃參、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具有大補元氣,

人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生長于北緯33度-48度之間的海拔數(shù)百米的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主產(chǎn)于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東部。人參的別稱為黃參、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
從漲跌歷史來看,人參當前在低位潛伏
2014年亳州市場20支生曬參價格達到歷史高價800元/千克,隨后便在高位震蕩下滑;2016年在國家環(huán)保政策收緊的背景下,有一波反彈;2018年秋季大量鮮貨集中上市,使得行情再次觸底。當時隨著產(chǎn)新的進行,園參產(chǎn)新即將結束,西洋參鮮貨跌至16元/單斤左右,大量資金進入市場,準備抄底人參,帶動市場熱度,給所有經(jīng)營者吃了一顆定心丸,行情迎來一波猛烈的觸底反彈,隨后漲至24元/單斤,直到現(xiàn)在,干貨行情仍在平穩(wěn)運行。
東北各省加強林業(yè)保護,對人參行情有長期利好
目前人參價格已處低位,由于2018年大量鮮貨上市,猛烈地沖擊市場,使得市場有一定的恐慌情緒,但價格在產(chǎn)期末期的拉升,使整體市場關注度提高。綜合來看,人參長期利好的主要因素為一下幾點:
1. 需求量大,不愁銷路。
人參是常用大宗品種,在食品、藥品、保健品、化妝品、化工品(提取)等領域應用廣泛,并保持穩(wěn)步增長。尤其是2012年批準為新資源食品之后,鮮人參在食用領域的需求大幅增長。雖然目前供大于銷,但人參的需求量呈持續(xù)增長的態(tài)勢。
2. 環(huán)保治理嚴格,產(chǎn)量銳減。
在2018年人參大量下山的背景下,不少拒絕下山的參地被強制破壞。故2019年后的產(chǎn)量將呈斷崖式下跌,毀林種參將成為過去式。
3. 需求導向,拒絕高殘留。
人參農(nóng)藥高殘留一直是行業(yè)的焦點,而無法毀林開地,更加凸顯低殘人參的珍貴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與對人參認知度的提升,需求側改革將迫使管理水平差、理念落后的高殘人參種植戶放棄繼續(xù)種植,降低產(chǎn)量。
綜上所述,人參價格值得長期看好。
惡劣天氣影響人參生長,形成短期利好
雖然我們長期看好人參,但眼前庫存量巨大、供嚴重大于銷的問題是行業(yè)的共識,這就需要時間去慢慢消化消化庫存,而2018年冬季的干旱天氣,影響人參生長,為市場未來走向打了一針強心劑,抑或是催化劑,使市場緊張情緒得到短暫緩解。
上圖為人參產(chǎn)地與東北品種集散地-—吉林省靖宇縣歷史的溫度、降水量統(tǒng)計圖。由圖可見,2018年東北夏季出現(xiàn)罕見的高溫天氣,冬季又出現(xiàn)罕見的無雪氣候,使得全年的降水量嚴重低于歷史平均水平。
歷史上兩次罕見的反常氣候共同出現(xiàn)在2018年,對人參的生長造成嚴重影響!2018年春季播種的一年苗由于年頭短,體質弱,對寒冷干旱的抵抗力差,死傷慘重,不少地塊全軍覆沒,參農(nóng)損失慘重。故2018年11月至今,人參籽遭到商家搶購、抬價,價格由160元/公斤暴漲至400元/公斤,而且還在上升通道中強勢運行。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東北殺傷力非常大的倒春寒。由于近年東北是暖冬,因缺少大雪覆蓋,土地開化早,而人參就像冬眠的蛇一樣,并不懼怕低溫,但懼怕反復的溫度變化。如果天氣轉暖的早,人參從冬眠中醒來,而倒春寒來臨,低溫就會對人參的生長造成影響。常聽農(nóng)家老人說,倒春寒發(fā)生的次數(shù)越多,第二年的蛇就特別少,道理就是如此。
而倒春寒的人參的危害主要在于土的凍結與干濕度。詳情看下圖。
當土地開化至圖中標記2層埋深后,倒春寒突然來襲,強烈的降溫導致1層土地被直接凍結,二層土地卻還處于開化狀態(tài),這對于人參來說,是致命的傷害!所以相同道理,秋季至冬季天氣緩慢變冷,土地逐漸凍結完全,反而不會對人參造成傷害。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東北春季反復無常的天氣就是一個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對人參的生長造成致命打擊。
綜上所述,據(jù)筆者預測,2019年人參的產(chǎn)量將低于2018年的產(chǎn)量。人參行情在天時(天氣干旱)、地利(禁止伐林)、人和(熱情高漲)的背景下,究竟是無視供需關系失衡直接上演一飛沖天的行情,還是在平穩(wěn)震蕩中,緩慢地迎來牛市?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告訴我們答案。人參后市行情就像美麗的新娘被蒙上了一層紗,有一種若隱若現(xiàn)的美感,而中藥材市場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溫馨提示:點擊“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關于人參的價格行情信息。